近日举办的第7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上,德国导演汤姆·蒂克韦尔的新作《光》作为揭幕影片亮相。一个叫“无瑕”的美国外语配音公司与蒂克韦尔合作,通过人工智能(AI)调整电影中演员的口型,制作了“口型与台词精准匹配”的英语版本,为电影的国际传播提供了新思路。
“无瑕”公司创始人斯科特·曼表示,在柏林电影节,观众观看的是“德语原版”,而北美买家可以选择“完美无瑕的英语版”。传统电影配音,需要根据电影中演员的口型来翻译台词,可能会导致“词不达意”,而利用AI技术则可以直接修改影像,让电影中演员的口型与另一种语言的配音同步。“这一技术让电影制作人感到兴奋,它为那些原本难以进入美国市场的电影打开了新的大门。”曼说。
AI技术凭借其低成本与高效率的双重优势,正在全球电影产业链中加速普及。西班牙电影《大重置》在柏林电影节交易平台——欧洲电影市场展上展映。这部影片的制作完全依靠AI,所有布景和角色均通过数字生成,没有演员或实体场景参与。
然而,并非所有从业者都对AI持乐观态度。美国《好莱坞报道》指出,在好莱坞,反对AI似乎已成为一种“名人时尚”,不少明星公开表示对AI“零容忍”,一些影片甚至明确标注“绝不含AI”。近期,美国、英国、加拿大联合摄制的剧情片《粗野派》因使用AI优化主演的匈牙利语对白而引发巨大争议。
英国安培分析公司执行董事盖伊·比森认为,从概念构思到视觉特效,AI技术已全面渗透到电影制作的各个环节,电影从业者必须不断提升技能,积极应用这些工具以应对变化。电影业新人在这场变革中将面临不少挑战,成功的关键在于既要利用AI推动创意产出,又要适应AI带来的电影制作模式的转型。(据新华社柏林2月2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