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之前谈起守牢环境安全底线,心里很没底,现在我们可以有信心、有底气地讲,能做到坚决不让一滴事故废水排入长江。”江阴临港化工园区管理办公室负责人沈雷指着眼前的智慧大屏说。《长江保护法》实施4周年之际,作为化工园区突发水污染事件“一园一策一图”全国17个试点园区之一,长江边上的这个化工园是如何穿上“金钟罩”,不让污水“逃”出去的?记者进行了探访。
单薄“家底”上如何构筑三级防控体系?
从地图上看到,园区北侧紧邻长江,边界与江阴西石桥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直线距离仅有1600米,园区内部河道与外围芦埠港河等4条入江河流连通,一旦废水流出园区、进入长江,将影响下游水源供水安全。
驱车行驶在这个面积仅6.12平方公里的园区,厂房林立、机器轰鸣,各类化工生产、危化品仓储等企业达到35家。经过20多年的发展,园区开发面积已超过91%,这给大规模建设公共应急空间带来很大困难。
园区不仅又“老”又“小”,基础设施还十分欠缺。“企业事故应急池容量加起来只有9万立方米,且无园区公共应急空间;废水输送管网呈现碎片化布局,园区与企业之间转输路线单一,企业与企业之间基本不连通,阀门、闸坝等设施多数为手动操作,部分管网及配套设施年久失修,还出现了破损滴漏。”沈雷将园区的短板一一道来。
总体来看,江阴临港化工园区面临着环境风险突出、防控设施不足、可用空间缺乏等诸多现实问题。如何在这样一个单薄的“家底”上建设园区三级防控体系,是摆在众人面前的一道难题。
扩空间、通节点,园区有了“金钟罩”
环境安全是一道必答题,不是选择题。试点近一年来,江阴临港化工园区明确了“核心在堵,要害在通”的建设理念。一方面,从事故易发生的生产车间等源头,到可能出园区、入长江的最后关口,层层设防、道道拦截;另一方面,打通事故废水转输各个节点,确保废水能第一时间在园企、企企之间各类应急空间有序流动。
来到江阴华西化工码头有限公司,一口新浇筑的1300立方米应急池映入眼帘。安环总监覃然介绍,新应急池密封性更好,且配备了200立方米/小时的提升泵,可在6小时内完成事故废水转移,并与园区公共应急池连通,使废水“转得出、放得下”。作为长江沿岸的一座5万吨级化工品码头,此处应急池的重建扩容,无疑为园区的一级防控注入了一针“镇定剂”。
位于双良路的缓冲池是二级防控的重要节点,其利用园区企业利士德的周边沟渠改造而成,是事故废水传输的“中继站”。园区环保科工作人员王晟远介绍,为最大化用好公共应急资源,园区“如法炮制”了4座缓冲池,每座负责一个小片区内企业的外排废水缓冲收集,再通过提升泵转输至园区其他大容量公共空间。同时,对闲置的5公里污水重力管网和闸阀进行利旧改造,再新建10公里公共管线,形成覆盖全域的事故废水转输网络。
截至目前,园区累计投资约4000万元,建成企业一级防控应急空间11万立方米,园区二级防控应急空间8.5万立方米,园区内河道三级防控空间9万立方米。有了“金钟罩”,最大限度保障了园区外水环境安全。
智慧监管实现对废水“围追堵截”
行之有效的防控机制,更需要数字赋能。在列入生态环境部试点名单后,园区对智慧平台功能进行拓展提升,运用VR等先进技术推进“一园一策一图”信息化集成、智慧化管理。
在应急指挥中心智慧大屏上,记者看到,园区内企业均升级安装了雨水排口智能闸控系统,可在智慧平台直接操作,迅速切断废水流出厂区的通道。系统监控到突发事件信息后,会自动进入应急处置模式,对企业一级防控措施进行实时监控,智能推荐二级防控最优转输路线和应急空间,根据事态变化发出启动三级防控指令。平时,系统也会通过高空瞭望视频、无人机定期巡航、走航车动态核查等手段,自动识别异常情况,快速发出预警。
“我们开展了应急演练,试点工作得到生态环境部高度肯定。”沈雷表示,虽然园区至今未发生任何突发水污染事件,但环境应急防控就是要防微杜渐、未雨绸缪,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时无备,切实筑牢长江下游重要生态屏障。
据悉,长江干流江阴段水质已连续五年达到Ⅱ类;去年,9条主要通江支流水质更是首次全部达到Ⅱ类,总磷浓度0.066mg/L创历史最优。今年1—2月,长江江阴段总磷浓度0.048mg/L,水质持续改善。(陈菁菁、见习记者 杨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