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房产周刊

无锡建筑绿色化“加速度” 节能逐绿展新姿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市住建局最新数据统计,2024年我市新增绿色建筑1041万平方米,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96万平方米。8个项目入围省级绿色建筑示范项目,数量蝉联全省第一。

  千万平方米绿建空间提升人居品质

  一二级节水用水器具、雨水循环装置、“三玻两腔”玻璃标准……近年来,在践行“双碳”理念的驱动力下,无锡市持续推动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广应用、提升建筑领域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及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等工作,绿色建筑发展始终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位于滨湖区的凤鸣江南作为超低能耗建筑试点项目,致力于运用超低能耗理念,推进建筑绿色低碳转型。“相较于普通二星住宅,项目配备了空气质量监测系统,能够实时监测PM_10、PM_2.5、CO_2浓度,准确反映室内空气质量状况。”凤鸣江南项目总经理丁浩介绍,项目从规划之初就按照绿色高标准建设,在施工过程中更是运用多项绿色施工技术,虽尚未交付,已荣获多项建筑节能奖项。

  据悉,这座以“绿建三星”标准打造的社区,从土建施工到室内装修,整体绿色建材应用比例不低于70%。其中,外墙保温棉厚度由30毫米增加到60毫米,外窗玻璃由普通的“两玻一腔”中空玻璃提升至“三玻两腔”标准,可降低户内供暖空调负荷15%。

  绿色建筑在保证低碳的同时,还能为市民带来舒适的居住体验。市民朱女士原来住在一个老旧小区,搬入某绿建二星住宅后表示:“新房子设置了新风系统,保温性、气密性更好,舒适度提升了,并且更省钱,一个月电费比以往要节省差不多30%。”

  循环生态网走出资源再生新路径

  在绿色建筑的技术革新中,“节能降耗与资源循环利用”双重引擎正协同发力。除了建筑节能带来的经济性与舒适性提升,资源集约化应用同样成为低碳社区建设的重要突破口。

  步入凤鸣江南示范区内,多重植被构成的生态屏障隔绝了城市喧嚣,下凹式绿地与雨水花园交织成“海绵网络”,节水喷灌系统正将循环水化作晶莹水雾,为满园绿意注入生机。“喷灌用水循环使用,雨水会通过透水混凝土渗入地下,经过过滤、消毒后重复使用。”物业工作人员介绍。

  除此之外,中海·阅澄江项目构建起“能源—水源”双链体系:通过一级能效空调锅炉实现热能梯级利用,同步将非传统水源净化,用于绿化灌溉及道路清洗,提升社区水资源再生利用率。无锡旭辉城则以“海绵社区”为基底,通过下沉式雨水花园和生态调蓄池形成动态水循环网络,结合回收装置与智能防漏节水器具,形成“集水—净水—节水”闭环,减少公共用水消耗。

  市建筑行业协会专家认为,资源“开源”与“节流”并重,一方面能够缩减项目运营成本,另一方面也能够推动建筑从能源消耗体向生态价值体转型,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可复制的样本路径。

  一系列规划政策赋能无锡绿建升级

  自“十四五”以来,我市扎实推进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等相关工作,在城市建设中始终将建筑节能放在重要位置,倡导建筑绿色低碳设计理念,相继出台了《无锡市推进碳达峰目标下绿色城乡建设行动方案》《无锡市“十四五”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规划(2021-2025年)》《无锡市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等文件,促进建筑节能工作走向规范化。

  一系列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一栋栋高品质建筑的落成,推动住房和城乡建设走上绿色、低碳、循环的科学发展轨道,为民众打造了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宜居的居住环境。

  “从地块出让到竣工验收,无锡将绿色建筑标准嵌入审批全流程,形成闭环监管。”市住建局建筑节能处处长祝付玲表示,后续我市将面向老旧小区、公共建筑等逐步进行节能化改造,让更多市民享受到绿色建筑发展带来的宜居硕果。

  市住建局建筑节能处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无锡绿色建筑的发展,不仅是对传统技术的革新,更是在用实际行动落实“双碳”目标。当政策、技术与需求形成共振,绿色建筑正从“可选项”变为“必选项”,驱动房地产市场朝着低碳、可持续方向转型。

  (叶肖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