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要闻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增进民生福祉上持续发力——

创造幸福生活,精绘江南诗意栖居图

  2025年总台春晚无锡分会场美轮美奂,城市的美好在每一帧光影交错间陈展,如同一幅精美的画卷在亿万观众眼前打开,引得众多外地游客来锡一探。而置身于实景,则可感受到一座城市为幸福宜居所作的努力:有速度,城市建设项目加速推进,刷新着城市的样貌;有温度,“一老一小”得到贴心呵护,洋溢着全龄友好的气息;有精度,从城市管理细节到公共服务的细微之处,呈现出干净温暖的氛围感。

  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发展中稳步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引导激励广大群众依靠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

  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创造幸福生活,无锡持续发力!去年无锡高质量完成10大类50项112个为民办实事项目,“微幸福”督办事项办结率保持100%,“市长在线·民声留言板”办理群众诉求2.7万件、建议超4000项。民生清单、数据之中,这座城市用心用情办好群众身边事,不断提升城市生活品质,精绘江南诗意栖居图,让每一个生活在此处的人都能绽放属于自己的笑容。

  打造品质空间

  信步山水间,会心一笑

  山水之间,如何更宜居?当观察的目光切换到不同的场景之中,可以感受到一座城市建设、管理的用心——打造令人会心一笑的城市。

  城市动脉的“巨变”,勾勒着画卷的新格局。2月28日,S2线启动穿湖“大盾构”施工,轨交“五线共建”只争朝夕。一条高架快速路从市区延伸而来,以隧道形式“潜入”万顷太湖。去年,市民期盼已久的宜马快速通道竣工通车,加上中环南线高浪快速路、锡澄间首条城市快速路凤翔路北延相继通车,城市道路建设交出快速路通车里程创历年之最的“高分答卷”,市民交通出行越来越方便。

  城市样貌的“迭代”,加码新的颜值。看地标——近日,奥体中心6万人主体育场钢罩棚合拢,无锡新地标“白鹭”振翅欲飞,无锡文化艺术中心、无锡美术馆、无锡交响音乐厅建设加快推进。赏新颜——古运河畔重回“老东门”,2.4公里高品质滨水空间焕新绽放;太湖广场、运河艺术公园颜值、商业双焕新。赞身边——家门口的变化也不少,沁园新村连片改造,老街区变身“新洋房”,6400户居民喜迎“15分钟生活圈”,全市首台“电梯公交”在梁溪区南尖小区交付,2024年,我市共完成老旧小区改造570万平方米、加装电梯495台,“十四五”期间已累计完成老旧小区改造3600万平方米,惠及群众近39万户。

  更有一幅幅场景,让人感受到城市对空间品质的“打磨”。春季学期开学以来,每天傍晚要去江南中学通扬路校区接娃的张女士,再也不用为无处停车而犯愁了。市城管局、公安局、教育局联合创新,整合优化“停车等候区”“家长接送区”“智慧接送系统”,构成一条完整接送链,不仅让家长“即接即走”精准接娃,而且家长在指定停车场停车等候也不需要花钱。这项便民利民举措迅速在各地推广,截至目前,全市已有70个公共停车场(路段)8000余个泊位为学生家长提供1小时免费停车服务。

  无锡在打造“最干净城市”中苦练城市管理“精微绣”功夫,推进城市空间全要素、高品质更新提升。去年,我市深入推进智慧停车系统建设,推广智慧场景应用,新增停车泊位2.5万个、错时共享车位3376个,(下转第3版)

  创造幸福生活,精绘江南诗意栖居图

  (上接第1版)1326个停车场开通“先离后付”功能;针对社会公厕管养水平滞后的问题,从去年年中,市、区两级城管部门持续发力,推进1701座公厕便民提升改造,其中1473座公厕提供免费厕纸,67座公厕增加暖水设备,61座公厕增加烘手机,38座公厕增加智能化感应设施。同时,完成30条背街小巷品质提升、27座桥下空间利用提升,新建和改造提升公共空间休憩座椅2551张,新增“席地而坐”城市客厅40个。

  创造幸福生活

  直抵家门口,暖意入心

  家门口的幸福指数,正在持续上升。无锡在多个领域都开启了“15分钟服务圈”“10分钟服务圈”,力求就近为市民提供多元化的暖心服务。

  就业是民生之本,岗位送到了家门口。这几天的清晨,家住东北塘街道的李红艳早早出门上班。不久前,她送孩子上学时,顺道走进锡通社区公共就业服务站,寻觅有没有合适的招工信息。“根据我的情况,服务专员帮我联系到一家家政公司,专业对口、离家近、时间灵活,我很满意!”她高兴地说。公共就业服务站正悄然向基层延伸、向群众“家门口”靠近,不断扩大服务“半径”。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我市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城镇新增就业14.3万人,帮扶1.67万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梦”。全市累计建成60个街道(镇)公共就业服务中心和220个社区(村)就业服务站,开发“家门口”岗位超过4万个。今年将继续推进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织密“15分钟公共求职招聘生态服务圈”,让就业服务更加贴近百姓生活。

  养老关乎千家万户,服务就在家门口。“明天去‘辰光里’理发啊!”2月28日,家住稻香新村的孙老伯在遛弯时遇到邻居蒋老伯,打招呼道。孙老伯口中的“辰光里”是滨湖区北桥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去年10月底,由稻香新村内闲置车库翻新改造而成的“辰光里”居家养老中心和“梧桐里”区域性助餐中心正式启用,自此,辖区内的老人吃饭、活动都有了好去处。

  “我们社区6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有4109人,其中80周岁及以上的766人,稻香新村内独居、空巢老人不少,于是就有了利用老旧空间打造居家养老服务场地的想法。”河埒街道北桥社区工作站站长顾雪窈表示。如今,“梧桐里”每到饭点取菜窗口都要排长队,“距离近、味道好、品种多,周末我还带着全家人一起来吃”,刘阿婆正带着小孙子挑选菜品。紧邻的“辰光里”则有各种助老服务可供选择:助浴、托养、居家援助、心理关爱……社区定期还会组织志愿者为老人提供理发等志愿服务。考虑到超过9成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无锡以“锡心医养”社区居家“332”服务行动为抓手,全力描绘“幸福晚年”温暖画卷。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成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75家,街镇覆盖率达93%;累计建成区域性助餐中心157家,社区(村)助餐服务设施689处,服务超400万人次;居家养老援助服务惠及28万老年人,服务覆盖率超18%。

  “家门口”的公共服务,内容正在不断扩大,项目正在不断靠近,身在此城中,幸福生活愈发触手可及。

  锻造服务质感

  强化颗粒度,贴心可感

  教育、医疗一直是关注热点。这两个领域之中,也有一些动人场景,从中折射出的不仅是民生温度,更是服务的颗粒度、精细化。

  办好教育“关键小事”,让幸福可感可及。无锡经开和畅实验中学初一(7)班学生孙希怡和同学们观察发现,校长陈平每天都会巡视校园,连暂未使用的楼宇都常去看看,笑称他为“行走的监控”。她的父亲孙先生在听到这件校园趣事后却倍感安心:“一所新学校有这样尽职尽责的领航人,是孩子和家长们的福气。”去年6月,他还因孩子即将升入一所新学校而忐忑不安,时隔数月想法却已完全改观,“新学校高标准配置硬件和师资,老师们以身作则,这就是我心目中‘家门口好学校’的模样。”

  和畅实验中学是我市2024年秋季学期投入使用的34所新学校之一。过去的一年,我市开工新建义务教育学校14所、幼儿园9所,开工改扩建高中5所,无锡市第一中学、江苏省天一中学、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等优质高中跨区域办学。四所分校快速开建,用行动响应市民需求,把增加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的愿景变成实景。此外,出台十项暖心措施保障外来人员子女入学,开通85条校园定制公交线路,新增160个校门口家长等候区,在校门口设头盔驿站,投放1.1万只共享头盔等一系列惠民举措,办实“关键小事”,持续释放教育温度,让千家万户感受到幸福。

  办好健康“微实事”,让医疗服务更有质感。家住新吴区的李大爷因慢性病需定期复诊,以往去医院挂号、候诊耗时费力。如今,家门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仅有上级医院专家坐诊,还能进行一些基础检查,李大爷说:“现在看病方便多了,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好医疗服务。”这一变化,正是我市扎实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生动体现。过去一年,无锡建成医联体31个,医联体内下转与上转人次比例提升至36.8%,同比上升2.6%;5家城市医疗集团牵头单位在基层开设专家工作室、联合病房等共144个,下沉医疗专家1161人次,县域内就诊率达96.15%;我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在全省绩效评价中获第一名,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均等的医疗服务。

  此外,我市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市妇儿中心、市公共卫生中心项目按时序推进;44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档升级,其中25家已投用。江大附院建成省级创伤区域医疗中心,无锡市骨科医院建成省级骨科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单位,高层次医疗中心辐射不断增强。各医院差异化发展、各专(学)科特色化建设,截至2024年12月,全市累计建成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70个、省级临床重点学科(含建设单位)5个。医疗资源选项持续丰富,市民看病就医有了更广更优选择。在重点人群健康保障上,普惠托育机构镇街覆盖率达85%以上,每千人口婴幼儿托位数达4.5个;建成公建公营护理院10家,在25家医疗机构开展安宁疗护试点工作。无锡还实施全民癌症防控行动,完成初筛48.19万人,有效减轻患癌群众就医负担、提升五年生存率。这些贴心举措,让市民生活更有质感。

  (本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