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这一年,于江阴发展而言是极具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农历春节过后不久,一则好消息让这座滨江之城备受瞩目: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江阴2024年实现生产总值超5000亿元!178万暨阳儿女滚石上山、接续奋斗,在县域高质量发展的大潮中托举起了一座万众瞩目的“5000亿之城”。
5000亿是实力的见证,是创新的硕果,更是未来的起点。迈上新台阶,江阴如何再攀高?987平方公里的改革热土上,重大战略步履铿锵、产业家底蒸蒸日上、创新动能日益增强、城市面貌精彩亮相……踏浪前行、跃向新程的未来之路上,中国式现代化江阴新实践正展现出拔节生长、蓬勃向上的新气象。
向新,产业转型蹄疾步稳
连续22年领跑全国县域经济,江阴早已掌握“金钥匙”,那便是产业。近年来,江阴“南征北战、东西互搏”战略步履铿锵,形成了高端纺织服装、金属新材料、石化新材料3大千亿级传统产业脱胎换骨,高端装备、新能源、集成电路、生物医药4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挑起大梁,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未来能源、空天技术、人工智能制造5个未来产业加快培育的“345”现代产业集群新格局。
用满眼皆“新”形容当下的江阴产业面貌最为贴切。近几年,以临港开发区新能源产业园为核心,江阴提前谋划布局了风电、光伏、氢能、储能等重点细分赛道,加快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新能源产业高地;佰澳达生物、普莱医药等企业潜心研发核心技术,提升核心竞争力,江阴生物医药产业加快发展扩张;魔方卫星等一批未来产业优质项目接连落地,江阴未来产业版图不断拓展。
数据无言,却是最好的证明。2024年,江阴企业总数突破9.5万家、规上工业企业近2700家,全年完成规上工业产值超7500亿元、增长5.0%;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6%。全年完成工业投资416.25亿元、增长7.5%,新增入库项目273个、总投资410.2亿元;新增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8家,获评省制造业领航企业10家。
产业“新气象”背后是一场工业园区升级改造大会战。为解决产业“破旧立新”空间不足的难题,江阴于2021年启动工改工作,目前已形成新的可用产业用地超1000万平方米,形成集中连片超大地块5个,可用产业用地空间中,已用于项目建设超620万平方米,落地项目104个、总投资约900亿元。江阴工改还作为全省唯一县级市案例入选江苏制造强省建设改革创新典型案例。
向高,科创江阴正当其时
三年“科创江阴”建设,江阴交出了一份硕果累累的答卷。2024年,江阴有效高企数、科技型中小企业数、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数分别是三年前的1.6倍、2.3倍和7倍,另外,仅去年,江阴就建成投用科创载体达99.05万平方米,新增无锡市级以上科创平台116家。如何再攀高?江阴以一场干劲满满的“新春第一会”作答——新一轮“科创江阴”建设三年行动已经启航。
在江阴的城市“科创T台”上,“一湾一谷一区一港”犹如四根大梁逐步撑起“科创江阴”的骨架。其中,“一湾”便是霞客湾科学城。去年,MUST精密光电系统研发基地项目、安泰复材“高端民用航空复材智能制造交付中心”项目在此相继落户开工。前者相比目前世界上最高性能的望远镜,巡天综合能力可提升10倍,建成后将成为科学城内“研值”最高的科创新地标。
“敢攀登、创一流”的江阴让“家门口办大学”的梦想照进现实,继2020年南京理工大学江阴校区全面启用后,去年,江南大学江阴校区启用,围绕“科创江阴”建设和江阴“345”现代产业集群打造,首批入驻集成电路学院、智能制造学院、数字科技与创意设计学院、纤维工程与装备技术学院4所新学院。至此,一座县级市坐拥两所部属“双一流”高校,放眼全国也属罕见。
推动科技与产业双向奔赴,自去年发布《江阴市全面提升高校科技创新支撑力行动方案》后,江阴校企人才的双向流动频繁。江阴—清华创新引领行动计划成效显著,实施3年来累计立项37个,推动江阴企业与清华教师达成产学研合作60余项,撬动企业研发投入超亿元。今年,江阴又创新实施驻澄高校“八个一”合作路径,推动驻澄高校把更多科创成果从大学实验室搬到江阴大地上。
向美,绿色蝶变满目皆春
日前,江阴通过“AI+人工”对桃花港湿地保护小区越冬鸟类开展监测,结果令人惊喜:不仅捕捉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还发现“三有”保护鸟类14种1525只、江苏省重点保护鸟类13种1517只,创下该区域近年单次观测珍稀鸟类数量之最。这份“越冬鸟类户籍册”不仅充分反映了江阴水生态环境的变化,更成为江阴以“两山”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用绿色绘就高质量发展的最佳注脚。
迈向“5000亿之城”的征程中,江阴在不断探索生态颜值与发展价值互融共促的好路径。用“碧水保卫战”让一江碧水长流,截至目前,江阴已累计建成美丽幸福河湖517条,连续4年实现国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100%;长江干流水质保持Ⅱ类,9条主要通江河道水质更是首次全部达到Ⅱ类,江阴段总磷浓度0.066毫克/升,创历史最优。
以建设省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县域示范为契机,江阴协同推进印染行业先立后破、钢铁行业升级改造、化工行业管理提升等行业绿色转型发展,生态环境县域示范60项重点工程项目稳步推进,进一步夯实江阴发展的绿色基底。新的一年,江阴还将继续突出县域示范的绿色引领作用,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试点开展印染园区一证式管理,深入推进环境经济政策创新等,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开放共享的绿色空间成为江阴激活城市公共生活的重要载体。针对原有绿地景观单调、功能单一等先天不足,江阴因地制宜,通过增设施、强生态、加主题等方式进行优化提升,满足居民对开放空间中绿色、生态、健康、艺术的多元需求。截至2024年底,共建成46个“江小澄”口袋公园,总面积达23.7万平方米,总投资为8576万元。
向深,文化璀璨生机无限
悠扬的二胡声在江阴国乐岛上空回荡,著名二胡演奏家于红梅和来自江阴18所学校的近千名二胡班小学员拉动琴弦,共同奏响了一曲《无锡景》……这是今年总台春晚无锡分会场的动人一幕。作为“中国民乐之乡”,江阴大力推动二胡进校园,通过聘请苏锡常一带专业团队教学,助推二胡文化与校园文化深度融合。截至目前,江阴已有33所小学开办77个二胡班,累计培养了1.5万多名二胡学生。
丰富城市文化厚度,江阴有“大而美”的气度。依托江阴外滩、城市T台,国乐岛等一批文化新地标勾勒出一座城市文化图景的天际线。今年1月1日,江阴国乐岛盛大开放,从商贸启蒙到江阴第一家剧院,再到如今建成的复合型文化艺术岛,这座四面环水的特色小岛成为江阴全力挖掘“国乐”IP的“力作”。启用当日,江阴籍百岁指挥家曹鹏受邀回乡在国乐岛的音乐厅内奏响最浓“乡情”。
为进一步打响游圣、军事、学政、民乐、中医五大文化名片,江阴还布局了不少“小而精”的文化空间。在江阴“澄艺空间”珠链计划的引领下,沈鹏介居书院、夏和兴雕塑艺术馆、陈复澄艺术馆、曹颖甫故居、徐霞客故居、姚澄艺术馆、顾明远教育思想展览馆、周少梅国乐艺术馆等一批涉及历史文博和文化名人的特色文化空间相继亮相,分散在各处的名人空间串珠成链,成为独具江阴特色的文化表达新模式。
随着《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阴段建设保护实施规划》的高质量编制,江阴将坚持规划为纲、保护为重、文化为魂、生态为基、融合为要的建设原则,围绕长江国家民乐文化展示工程、徐霞客溯江纪源展示工程、江阴要塞军事文化展示工程等重点建设内容,深入挖掘研究江阴长江文化资源,让“黄田港北水如天,万里风樯看贾船”的繁盛景象得到重现,与当代如火如荼的“科创江阴”建设共同描绘出一幅美好的未来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