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期投资59亿元的中车中低压功率器件产业化(宜兴)建设项目比原计划提前半年竣工投产;总投资130亿元的窑湖小镇项目正式开园;总投资10.5亿元的创聚电子柔性基板材料国产化项目正式开工……干字当头,奋发作为。近几个月里,宜兴动作频频,在激活产业发展新动能、提升城市能级上不断下功夫。
过去一年,宜兴统筹提升区域融入度、改革集成度、生态优越度、文化传承度、民生满意度,努力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比较优势。新的一年,宜兴将充分发挥产业、区位、生态、人文等优势,变潜力为实力、化优势为胜势,凝聚勇挑大梁的精气神,跑出跨越赶超加速度,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力打造更具带动力和支柱作用的区域中心城市。
向新,更大力度锻造产业竞争力
去年,宜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近2500亿元、增长6.1%、增幅位居无锡前列,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近145亿元、占无锡比重持续提升,各项经济指标保持稳健增长;备案10亿元以上项目17个,其中50亿元以上项目3个,数量领跑无锡,省市县三级重大项目都提前超额完成年度任务。
眼下,围绕“3+3+N”现代产业集群建设和未来产业“3+X”特色发展体系,宜兴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现代产业集群加大优质项目储备力度。今年,宜兴有7个项目列入省重大项目计划,总投资309亿元,年度计划投资57亿元。较2024年,项目数增加3个,总投资和年度计划投资分别增加189.4亿元和25.6亿元。67个项目列入2025年无锡市级重大项目计划,总投资增加26亿元。今年一季度,计划开工项目达47个。
科创赋能,提升产业发展质态。去年,宜兴新增省级院士工作站3家、列全省县市第一。新入选国家级人才11人、实现总量翻番。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超200个。传统产业迈向产业链高端。电线电缆产业全面布局“地海空天”输电、“风光核储车”用线等高端线缆领域,发力构建以光伏电缆、海缆、风力发电电缆、电动汽车液冷充电电缆为代表的“海陆空”产品体系,产业规模稳步增长;节能环保产业正向品牌化、高附加值方向转型,营造“环保+物联网”等智能环保新生态;千余家陶瓷生产企业中,超30%进军新能源领域、近30%进入半导体领域。
新兴产业全面发力,抢占新赛道。新能源产业营收占无锡比重位列此板块第二;集成电路产业营收增速无锡最快;生命健康产业不断升温、持续壮大,产业规模3年破百亿元。低空经济、合成生物、人工智能等产业加速布局。
向绿,更大力度凸显生态引领力
人与自然相宜,人与城市相宜,城市与自然相宜,一个“宜”字道尽了这座城市骨子里“和美”的气质。变生态优势为发展胜势,宜兴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探寻生态与经济完美交融。
宜兴地处太湖上游、长江流域下游,是江苏“治太守门员”,一举一动关乎大局,必须从减量发展中蹚出新路。去年,宜兴深化9条主要入湖河道整治提升,4条水质达Ⅱ类、较上年增加3条。新增机插秧面积7.7万亩,实施农村污水治理工程50个,完成太湖与滆湖清淤440万立方米、生态修复3680亩,建成美丽幸福河湖300条,31个国省考断面水质优Ⅲ、优Ⅱ比例分别达93.5%、29%,太湖宜兴水域水质达到2007年以来最优。今年,宜兴在太湖治理上力度再加码,计划完成86项重点任务和58项重点治太项目,其中,27项为省级治太重点工程,新建项目30项,年度投资额约32亿元,约占无锡全市的三分之一。
借助“生态+”模式,宜兴进一步拓宽了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途径。去年,江苏省首单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交易在宜落地;探索建立基于GEP核算的评估制度,完善修订《宜兴市绿色发展综合考核及奖补办法(试行)》;印发《宜兴市排放总量指标减量替代及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构建排放总量指标交易的大循环。今年,宜兴将持续拓宽“两山”转化路径,深化省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建设,建立健全覆盖全市域的GEP核算模式,探索全国首个综合性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通道。新增省级以上绿色示范标杆超20个,积极打造零碳园区、零碳工厂、零碳社区,争创省级以上低碳城市试点。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禀赋为宜兴文旅融合发展拓宽了思路,在探索人文经济发展新实践上步伐稳健。去年全年,宜兴接待游客超3400万人次、增长15%,窑湖小镇正式开园,竹海、善卷洞景区提档升级,中国非遗保护年会、东坡文化艺术周精彩呈现,“白塔畔 问星云”获评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今年春节期间,宜兴文旅火爆出圈,全市共接待游客186.9万人次,同比增长30.5%,旅游总收入22.3亿元,同比增长60.8%。路易威登城市旅游指南推荐宜兴。窑湖小镇、陶二厂等打卡新地标释放引流效应,“中国陶都 世界陶醉”“苏东坡第二故乡”人文品牌不断打响。
向兴,更大力度扩大城市影响力
开放融合是城市增强内生动力、集聚发展势能的必由之路。如今,位于三省交界处的宜兴区位优势更加凸显,在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锡宜同城化进程中,城市影响力不断提升。
去年,宜马快速通道等“三路工程”建成通车,锡宜高速改扩建进度过半,锡宜S2线开工建设,锡宜一体化进程提速。除此以外,盐泰锡常宜铁路正式开建,宜长高速阳羡度假区互通建成投用,全市首个内河短支航道项目启动建设,无锡丁蜀机场开通直达上海、苏州、无锡等直升机商用航线。交通体系的愈加完善,打开了宜兴发展大格局。今年,宜兴将加快构建内畅外联开放通道,提速周杨公路中西段、范蠡大道北延二期工程建设,启动实施科技大道东延、范蠡大道南延、S342张渚镇区段改线等工程,及早开工城市快速环线104国道段节点化改造、宜浦路西段快速化改造等工程。
开放合作提升城市发展能级。紧密对接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深度融入上海大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去年,宜兴开展深耕上海招商月、大湾区招商周、金秋经贸洽谈会等招商活动,签约项目145个,完成外贸进出口563亿元,跨境电商进出口增幅列无锡第一,新增省级内外贸一体化试点企业5家。新加坡绿色创新、韩国合作产业、欧洲低空经济三个国际合作园区正式成立。宜兴赴新加坡、德国、比利时等地开展境外经贸交流活动10场。
近日,宜兴入选《半月谈》杂志社评选的“优化营商环境最佳典范城市”。营商环境对于宜兴而言,是引以为豪的底牌,也是创造力和生产力。近年来,宜兴瞄准举措创新,强化要素支撑,不折不扣落实各项惠企政策措施,以良好的投资环境推动在宜落地项目与企业快速成长和发展。据统计,2024年,宜兴兑现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减税降费及退税39亿元。同时,宜兴还通过出台《关于开展全市低效建设用地集中连片腾退工作的实施方案》,进一步推进低效建设用地整治腾挪,更好实现空间资源的系统性重塑、集成性优化,为重大项目落地做好要素保障,真正变“项目等地”为“地等项目”;统一社会投资小型低风险项目开工条件,在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前提下,试行告知承诺制审批,推动项目加速开工;推行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申报承诺制度,实施“一照多址、一址多照、集群注册”等服务举措,用心、用情、用力为企业发展架设“高速路”。
今年“新春第一会”,宜兴全面吹响了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号角,提出了“全市党员干部要主动为企业服务、积极为企业代言、全力为企业护航,营造既亲又清、敢亲真清、清上加亲的营商环境”的要求,精准化查找短板、颗粒化推进提升,在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道路上久久为功。
文字:蒋梦蝶
图片:宜兴市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