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伟东、赵春雷
在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实验学校第三小学(以下简称“省锡实三小”),每月的匠心厨房体验活动被誉为“最好吃”的劳动实践课。在这里,学生们用稚嫩的双手制作美食,用味蕾品尝甜甜的幸福。
实现孩子的“厨房梦”
在匠心厨房,孩子们系着围裙,套着袖套,做起饭来,比大人还熟练。孩子们用一双双稚嫩的小手,采用炒、烤、炸、烙、煮、凉拌等各种烹调方法做出了许许多多的美食,有凉菜有热菜,味道有甜有咸,中西结合,真不愧是“小小美食家”。我们能感受到这些孩子是发自内心的快乐,自己努力做成一件事,这是多大的成就感!在实践过程中,孩子与厨房里的各种食材建立直接关系。他们可以亲手清洗、切块、蒸煮炒,仔细观察食材在烹饪过程中发生的变化,从视觉、触觉、味觉等各方面了解和认识食材,从而不断积累生活经验,热爱生活。对孩子们来说,相比文化教育,生活教育、劳动教育能够让他们更热爱生活。在实践中教会孩子们认识和理解食材、掌握最基本的烹饪常识、学会做简单的菜肴,提高生活自理能力。让教育回归生活,教给孩子最美好的人间烟火气。
不少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厨房梦”,幻想着自己有一天可以像父母一样,给家人做出美味可口的菜肴。学校精心打造的匠心厨房正是实现孩子“厨房梦”的绝佳之地,孩子自己处理食材、掌勺……在做饭中,提高动手能力,体会父母的辛苦,并掌握一项生活技能。通过劳动,不仅可以认识世界,而且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在实践中,孩子们深切体会到了中华美食的博大精深、匠心独具,真正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感受亲情的美好
学校的匠心厨房也是“亲情厨房”,是实施劳动教育的实践场,学生在与家人一起制作美食的过程中感受亲情的美好。省锡实三小一直崇尚校家社协同育人,匠心厨房是又一个亲情系列活动的有益尝试。通过系列活动,让学生熟悉、掌握基本的家庭饮食烹饪技法,制作简单的家常餐。每一次活动,孩子们与家长、同学通力合作,味道已经不是关键,促进亲子互动才是匠心厨房体验活动的目的。家长也放下手机,和孩子一起感知这个世界,和孩子们一起探索实践,增进了彼此的关系。每一次活动,都能看到厨房中一个个忙碌的身影,一幅幅家庭聚餐的温暖画面,餐桌上各色美食香气四溢。劳动不仅让孩子们体会到了收获的幸福,更在无形中强化了他们的家庭责任感。在这场教育旅途中,有家长携手前行,为孩子们的成长增添了别样色彩。
用食物传递温暖
每次活动结束,孩子们都会将自己亲手制作的美食送给办公室的老师、门卫叔叔、保洁阿姨,让他们也尝尝,省锡实三小的孩子们热情分享手中食物,像小太阳一样温暖。孩子们将劳动果实分享给他人,以劳动涵养美好品德。
分享是一种综合性行为,也是社会性行为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有目的的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内容来培养孩子的自发分享行为,让孩子们充分体验给予、被给予带来的快乐,这也是省锡实三小“温暖是一种底色”的真实表达。
养成良好的品质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义务教育劳动课程以丰富开放的劳动项目为载体,重点是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省锡实三小匠心厨房活动,以提升学生劳动素养为目标,以项目式学习为载体,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构建项目式劳动课程,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获得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
学校匠心厨房的活动体验,也彰显出学校在劳动教育及培养和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积极探索。通过实践,学生感受到劳动的乐趣,获得了劳动技能,提升了劳动素养。学校一贯注重劳动教育,以乐农天街和匠心厨房两个劳动教育基地为抓手,挖掘学校劳动教育实践内容,引导学生参与农事管理,传承农耕文化,在丰富课余生活、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去感知、体验、发现农耕的乐趣,感受劳动的艰辛,收获劳动的成果,体验烹饪的快乐。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体力劳动,而是要根据学生的成长环境和特点,创新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以项目式学习推动劳动教育的实施,以实践为特征,以素养提升为目标,让劳动教育走向情景化、项目化和品质化。
(作者系惠山区责任督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