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科创周刊

赛事赋能 链条共育

“科创种子”向“参天大树”进发

  □本报记者 朱冬娅

  春醒万物,无锡以“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迎来科技初创企业的黄金发展期。近日,在市委人才办、市科技局指导下,无锡市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团队走进惠山经开区,回访多家“太湖杯”参赛落地企业。从惠润微半导体突破车规级芯片关键技术,到水熊传感切入机器人高端传感器赛道,再到锂云科技以“AI+电池检测”重塑行业标准,一幅“科创种子”向“参天大树”进发的图景在这个春天徐徐展开。

  补全链条,创新种子精准“卡位”

  走进无锡惠润微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办公室里一片忙碌,这家成立还不到一年的公司,今年上半年的订单已全部接满。去年4月,惠润微在惠山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注册落地,技术团队携自研核心产品参加了当年的“太湖杯”国际精英创新创业大赛,最终获得总决赛国内团队组三等奖。

  对于无锡集成电路产业来说,惠润微是产业链上的精准落子。无锡集成电路产业链门类齐全,但在车规级芯片方向上还没有建立起充足优势。近年来,“两圈两链”即信创芯片生态圈、车规级芯片创新圈、高端功率半导体产业链、第三代半导体芯片产业链,成为我市集成电路产业的布局重点。

  “市场上车载通讯所用的CAN收发器,数据处理速率普遍在每秒1M—5M,我们通过技术创新把这一速率提高到每秒10M—20M。”惠润微技术领衔人、吉林大学吉林市研究院院长张大明介绍,公司核心产品——CAN FD收发器(控制器局域网协议收发器)可极大拓宽CAN总线网络的兼容场景,优化汽车内部网络结构,支撑新能源汽车更丰富的应用场景,如语音识别、自动驾驶等。

  拥有高速率、耐高压、高可靠性、低功耗等核心优势的收发器,除了汽车电子,还可应用到节能、绿色照明、智能电网、工控设备、消费电子等领域。“目前国内车用芯片自研率仅占10%左右,我们将从设计、研发到生产、销售全线贯通,最终完成全链条的国产化。”张大明说。

  距离惠润微不远,另一支同样拿下2024“太湖杯”国内团队组三等奖的队伍——水熊传感,去年7月在园区注册成立。乘着机器人产业链投融资的火热势头,今年年初,无锡水熊传感技术有限公司收获了小苗基金、方信资本、飞图创投等五家机构联合投出的天使轮融资。

  据介绍,水熊传感研发的高精度编码器,包含多种适用于机器人各关节尺寸需求的型号。编码器作为机器人的“关节神经”,填补了无锡在人形机器人高端传感器方面的空白,除了工业机器人,还可拓展到医疗设备、工业母机等我市优势产业领域。

  紧扣我市“人形机器人配套零部件产业链”布局,水熊传感成立不到一年,就完成了技术验证—团队搭建—产业链卡位“三步走”。依托无锡机器人产业生态加速量产,折射出无锡“以资本引项目、以场景促转化”的初创企业培育逻辑。

  生态跃迁,“创赛尖子生”顺势成长

  “在山一样的电池后面,看到像一座山一样的数据,这是真正的创新!”近日播出的央视《赢在AI+》创投节目中,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对锂云科技的“AI+电池检测”项目路演给出了高度评价。传承西安交通大学20余年的电池研究积淀,锂云科技把电池领域的知识与人工智能算法相结合,开发出电池机理孪生驱动的数字孪生运维模型,为电池回收及梯次利用行业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

  这并不是锂云科技第一次登上高层级创新创业大赛的舞台。2023年和2024年,无锡锂云科技有限公司分别以技术团队和初创企业的身份拿下“太湖杯”决赛奖项。“创客中国”专项赛全国一等奖、XBOT硬科技创业大赛全国一等奖、第五届数字汽车大赛全国一等奖……锂云科技已成为当之无愧的“创赛尖子生”。

  在位于惠山经开区的锂云科技实验室里,一台产线级电芯快速分选设备可将电池容量检测效率提高至目前普遍水平的10倍,检测精度可达1%。“传统检测方法全过程需要5—8小时,运用我们的技术可以缩短到半个小时。”锂云科技研发总监林川平一边操作设备一边演示道,“检测效率的提高可以带来40%的生产成本降低,节能增效超过70%。”

  公司展厅里,陈列着更加轻巧的便携式电芯健康快速检测设备和交互式电芯健康快速检测设备,可用于二手交易、退役检测等多种场景。2023年底落地无锡以来,短短一年间,锂云科技依托无锡的产业链资源和政策支持,在技术转化和市场化布局上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公司迅速构建起涵盖广泛电池数据与尖端检测技术的知识库,先进电池检测技术研发实验室及硬件测试间也已完成部署。

  在这个“AI+”的时代,锂云科技迅速成长的发展轨迹,正是顺应产业生态跃迁的真实写照。近期,锂云科技又引入了DeepSeek等AI前沿技术工具,重构故障诊断等工作流程。“技术创新不是替代专业经验,而是为行业专家装上智能化的‘数字翅膀’。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从研发到运维,AI正在成为保障电池安全的新质生产力。”锂云科技总经理蒋德珑说。

  协同配套,助力企业把“根”扎深

  “是无锡的资源和政策支持让我们把‘根’扎得更深。”连续两度参加“太湖杯”大赛,充分利用惠山经开区提供的孵化平台和四链融合服务,蒋德珑对此感触颇深。“太湖杯”组委会给初创企业提供了一系列赛前赛后服务,搭建起展示交流平台,对接各类高端资源,助力企业全方位成长。“通过大赛,我们不仅收获了宝贵的经验,结识了志同道合的创业伙伴,更获得了来自各方的认可和鼓励。”蒋德珑说。

  本次市科创中心上门回访,又带来了江苏银行等“太湖杯”大赛合作伙伴,了解企业投融资需求。同时向企业介绍太湖人才相关政策,除了团队核心技术骨干等高层级人才,落地无锡的普通员工经人才认定后也可以享受到相应的“福利”。

  作为同样在“太湖杯”展现风采并落地在惠山经开区的企业,惠润微半导体和水熊传感对赛事组委会和地方园区服务也有着深刻感受。“科研人员带着专利来,政府就帮着找车间试产;企业实验室需要搭建,服务团队就帮忙对接配套。”地方政府以“真金白银+真心实意”构建创新生态,不仅提供研发空间、人才公寓等硬件支撑,更建立了专班服务机制,在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等环节为初创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

  2024年,惠山经开区以“太湖杯”国际精英创新创业大赛等品牌赛事为纽带,构建了“大赛引才+基金赋能+飞地孵化”的创新创业生态。全年新建科创载体超28万平方米,包括生命科技产业园口腔创新医疗器械载体、翔泰创新科技产业园二期等。从专项资金支持到资源对接,从政策“硬”保障到环境“软”服务,地方政府与双创赛事携手,给创新种子最“踏实”的创业保障。

  从市科技局了解到,我市正积极打造科技企业全周期培育体系,助力初创科技企业深深“扎根”。无论是联合引导基金破解企业初创期融资难题,还是成长期支持企业投入研发、建设重点实验室,直到推动成熟期企业登陆资本市场,从“雏鹰破壳”到“独角兽腾飞”,无锡正以全链条培育体系和精准政策“春雨”,助力初创企业在科创沃土扎根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