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教育周刊

全面深化“2·15专项行动”

打造区域体教融合发展新吴模式

  自2024年秋季学期起,新吴区在全省率先推行中小学课间15分钟及每天一节体育课的创新举措,将青少年健康促进行动与国家战略深度衔接。随着省教育厅“2・15专项行动”的全面实施,新吴教育乘势而上,开启育人改革的新篇章,打造区域体教融合发展的基层实践新模式。

  理念领航,驱动教育方式“新变革”

  在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我们打破“重智轻体”的传统认知,将课堂与课间、休息与学习视为有机整体,达成“像重视课堂一样重视课间”“体育课要‘天天见’”的育人共识。全区41所中小学,书记校长们挂帅组建专项工作组,把体育课推上课表“C位”——如今孩子们每周5节体育课已成标配,操场上跃动的身影与教室里琅琅的书声,共同奏响五育并举的协奏曲。这种转变源于全区教育工作者达成的共识:只有把“健康第一”的理念种进教育土壤,才能让每个生命焕发活力。

  我们成立专班统筹资源,指导区内各学校做好“走出来”“动起来”“乐起来”三篇文章。各校结合校情,先行先试,制定“一校一策”,引入菜单式项目,鼓励师生及家长参与其中,灵活设计活动内容,充分利用好每天在校的综合体育活动时间。如今,全区中学和小学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长分别达到135分钟和150分钟,当课间活动不再是教育的“边角料”,当体育真正成为成长的“必修课”,这场静悄悄的革命,正在为孩子们打开全面发展的新天地。

  目标导航,锚定教育发展“新坐标”

  我们计划构建一套紧密贴合区域特色的全新体质健康标准体系,在两年内确保新吴区每位学生至少掌握3项运动技能,并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优秀率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同时,致力于将具备优秀体育精神和综合素养的学生比例提升至80%,以此为坚实路径,切实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为区域内学生的长远发展筑牢根基。

  多元化课程培育受益终身的健康基因。未来一年,我们将持续优化体育课程体系,进一步丰富课间活动案例,确保案例总数达到200项以上,引入飞盘、旱地冰壶等新兴体育项目,构建“一校N品”课程特色,打造10门具有新吴特色的精品体育课程和20个优秀课间活动“微课程”,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运动名片”,实现多元化体育课程优化目标,打造“班班有特色”的运动生态。

  我们致力于将“2・15专项行动”打造成全国体教融合的示范样本,未来一年内举办至少3次全国性或区域性的体教融合经验交流活动,推动至少5所学校与国内体育院校或机构开展合作交流,提升新吴区在体教融合领域的影响力,为全国体教融合提供新吴经验。

  举措护航,构筑育人体系“新范式”

  在深化体教融合的实践中,我们重塑课间时光,让校园的每个角落都跃动成长活力。将课间15分钟拆解为“3分钟身心放松+10分钟活力释放+2分钟收心过渡”三段式模块,让学生在适度休整中实现身心充电,释放学习压力;设置校内体育吉尼斯纪录,增设AI智慧运动系统,建设攀爬墙、传统游戏体验区等趣味设施,举办挑战赛,激发学生积极性;实行运动积分兑换奖品活动,学生参与课间活动、完成体育课挑战任务可获运动积分,兑换体育奖品,使课间15分钟成为个性发展的“微缩舞台”。

  聚焦青少年成长痛点,我们发起“四小攻坚”专项行动,切实降低“四小问题”发生率。针对“小眼镜”问题,推行教室采光优化工程,建立课间护眼机制;为“小胖墩”群体定制阶梯式减重方案,将有氧运动与趣味游戏深度融合;面向瘦弱的“小豆芽”,开发力量训练主题课程。在解决显性健康问题的基础上,专项行动将心理健康的隐性攻坚作为重点,针对“小焦虑”,我们创新运动心理干预模式,增加三大球等对抗性运动,促进多巴胺的释放及内啡肽的分泌,让学生在对抗中学会压力转化、在协作中构建社交自信,将运动场打造为心理成长的实战训练场。

  我们通过构建协同机制凝聚育人合力,以资源整合激活体教融合内生动力。与市民宗局、江南大学、新吴区委统战部联合系统挖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精髓,将民族文化有机融入校园课程体系;创新引入体育志愿者服务机制,有效补充了体育师资力量;深化家校社协同育人网络,联动街道社区搭建资源共享平台,鼓励家长参与学校体育活动,将其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通过多维联动的创新实践,传承传统文化基因、破解师资结构性矛盾、拓宽协同育人边界,为体教融合注入可持续的发展动能。

  从课表革新到时空重构,从资源破壁到示范引领,我们正以系统思维打造体教融合的立体网络。站在教育改革新起点,新吴教育将在机制建设上创新突破,在课程实施上精准发力,在资源整合上汇聚合力,让每一个课间、每一节体育课都跃动成长活力。当清脆的上课铃声再次响起,新吴教育热土上跃动的身影,正谱写着新时代体教融合的华彩乐章。

  无锡高新区党工委(新吴区委)教育工作委员会书记,无锡高新区(新吴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 杨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