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太湖周刊

马未都“逛吃系列”走红 给无锡文旅带来新思考

  宗晓东 摄

  最近,短视频社交平台上,文化学者马未都的无锡之行备受关注,引发热议。从街头巷尾的苍蝇馆子到樱花初绽的鼋头渚,从清晨的稻香市场到蠡湖边的文化即兴课,从惠山古镇祠堂群之间的游走到天下第二泉旁的驻足,从寻趣寄畅园再到漫步南长街……马未都一边品美食,一边讲故事,还跟无锡人亲切地拉家常。他的“逛吃”足迹串联起了无锡的市井烟火、秀美山水与历史人文。网友们纷纷感叹,马老师虽然离开了无锡,可他带火了他逛过的烟火小店,让人们对那些熟悉的风景,对这座江南名城有了更深的理解。马未都的无锡之行看似随意,实则饱含深意,为无锡如何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带来了新的思考。

  一场全维度探寻

  马未都的“逛吃”首站选在本地老饕私藏的“鸡鸭鹅大酒店”,面对菜单上的“红烧脚圈”,他一度困惑于食材,最终得知这是猪肘与蹄之间的部位,经浓油赤酱烹制后胶质丰盈,成为无锡菜中的“低调硬菜”。他评价无锡菜的甜“并非单纯的糖味,而是酱油与糖的融合”,这种独特的味觉体验恰如无锡的文化性格——传统与创新交融,细腻中见包容。清晨6点半,马未都来到无锡稻香市场,他要“看看这个城市最富有生机的地方”。他品尝了豆沙包、锅贴、荠菜馄饨,直呼“太好吃了”。通过马未都的短视频镜头,网友们看到了无锡市井早餐的热气与市民生活的节奏,倍感亲切,不少外地网友在视频下留言求无锡行程推荐。

  无锡“因水而兴”的特质也在马未都的行程中一览无遗。他漫步鼋头渚,感叹早樱的绚烂,而“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的诗句更添文化意境;蠡湖畔,他偶遇“新叶催陈叶”的自然景象,即兴讲解诗词,并现场解读太湖、蠡湖的地理与历史,还评说了以木头保护堤岸的围堤现象,将生态美景升华为一堂干货十足的历史文化课。在南长街,他直言晚上比白天热闹,介绍这里吃的、喝的、玩的、用的都有,还为大家讲述依水而建的江南民居,称像南长街这样的风景是在大城市看不到的,推荐大家到历史文化名城走走,到古老的街区走走。跟随马未都的脚步,网友们看到了古运河畔“城河共生”的场景,触摸到了江南的古今脉动。

  马未都开启的全维度“逛吃无锡”系列短视频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跟着马未都逛吃无锡#话题阅读量破亿,为“鸡鸭鹅大酒店”、稻香市场、鼋头渚、惠山古镇、南长街等地带来了流量,充分显示出“名人效应”“历史文化”“市井烟火”等元素带来的传播力。“在春日的路边吃饭是很美的事。”正如马未都所感受到的,无锡的美,不仅在于湖光山色,更在于市井生活中流淌的温情与水韵。当文化学者与街头食客同坐一桌,当古诗意境与现代生态治理相遇,这座江南名城正以独有的方式,书写着文旅融合的当代篇章。

  无锡有何吸引力

  “觉得无锡怎么样?”马未都说,“无锡哪哪都好,我觉得没有不好的!”马未都的无锡之旅并未停留在观光层面,而是更深入探寻城市的发展轨迹,回答无锡好在哪里。他探访手作汉堡店,聆听两位外地青年因美食结缘,而后选择来无锡创业逐梦的故事;穿梭于惠山古镇祠堂群中,他将吴越王钱镠其人其事,以及钱氏家族何以名人辈出娓娓道来;在天下第二泉旁,他诉说二泉的由来,点评城市的智慧;坐在寄畅园知鱼槛的“美人靠”上,他又为大家讲起江南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通过马未都的行走与讲述,无锡人对无锡有了更深了解,外地人则对无锡充满了向往。记者注意到,在这些视频下方的留言中,不乏外地网友,更有山东网友喊话马老师,邀请其到趵突泉看看。

  山东网友称:“这个城市很干净,文化氛围很浓。”天津网友评价:“无锡真是低调了。”河北网友说:“才知道‘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源于无锡。”……马未都就像一位资深导游,带领网友走进无锡市井,游逛水乡古镇,以真实的生活场景与深度的文化共鸣吸引游客,让无数人对这座城市生出了诸多念想。“当下,从社交平台的短视频播放量不难看出,‘接地气’的体验,正成为城市之间文旅业竞争的发力点。”文旅专家表示,马未都无锡之行引发的热议,为城市带来了新的发展思路。一座城市的吸引力,不仅在于知名景点、烟火气息,更在于其背后的故事,这些都需要系统梳理和认真呈现。

  除了马未都,近年来,无锡也吸引着各界知名人士前来探访。任贤齐、老狼、刘宇宁、周深等明星因为演出来到无锡;总台春晚、元宵晚会分会场上,倪妮、张彬彬、王劲松、李云霄等以清名桥、惠山映月里、寄畅园等场景演绎江南美学,强化“音乐之城”标签;宋威龙、赵今麦在南长街拍摄《骄阳似我》,带动剧迷“打卡同款”;日本“网红建筑设计师”青山周平带着对建筑的热爱和对江南水乡的好奇来到无锡,在他眼中,无锡是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的典范……在专家看来,无锡可进一步挖掘名人资源与在地文化的结合点,例如邀请艺术家参与古运河文创开发,或联合学者打造“江南文化研学路线”,让名人效应推动城市文旅破圈。

  用好“名人效应”

  年初,演员汤唯抽到了无锡籍演员张凌赫送出的无锡惠山泥人“好柿成双”,这款泥人随即脱销;春节前,郭麒麟来锡品尝无锡小笼、学做惠山泥人的短视频在网上迅速传播,也为商家带来了一波销量;总台春晚无锡分会场上,倪妮、唐诗逸、马凡舒手上的无锡精微绣团扇火爆出圈,订单排到了几个月后……名人为城市带来了流量,但如何用好流量,带动人们深度体验城市,从而让流量转化为“留量”?“名人效应是城市破圈的‘催化剂’,但真正的‘留量密码’在于城市能否将流量转化为文化认同、产业动能与情感连接。”专家建议,无锡应该将类似马未都的“逛吃记”升维为“江南生活哲学”的持续叙事,并以此驱动文旅、商业、生态的协同创新,方能带来长远价值。

  业内人士指出,在名人来锡时,相关部门要提前介入进行策划和引导,通过记录名人参与和体验本地生活场景、通过故事化的内容传递城市精神内核。而针对不同的名人、明星的特质,可以设计不同的内容和呈现方式,比如马未都作为文化学者,可以侧重进行城市文化解读,而任贤齐等明星在无锡的探访,则可以偏重时尚首店的体验等,这些内容都可以通过线上互动话题来激发用户的二次创作。同时,还可以通过联动周边城市打造主题线路,开发江南美食地图,推介文创周边等名人同款文旅产品,延长流量生命周期。政府也应鼓励市民成为“城市代言人”,激发文化自信,实现与城市共情。

  把名人效应的“网红标签”锻造成“城市竞争力”,也需要基础设施与配套服务的全方位升级,以及营造包容友好的城市氛围,让游客来了还想来,并能成为城市文旅的传播者。此外,文化IP与产业需要进一步融合,比如西安的“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通过科技赋能,打造沉浸式体验,重现盛唐市井,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无锡也应将名人效应嵌入城市文化的营造中,开发研学课程、数字展演等深度体验产品,联动无锡酱排骨、惠山泥人等老字号创新,打造特色产业集群。专家表示,在流量经济时代,名人效应已成为城市文旅破圈的重要抓手,但如何将短暂的“流量狂欢”转化为可持续的“留量经济”,需从精准借势、深度运营、文化赋能等多维度协同发力。(韩玲、张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