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千层汹浪滚,万叠峻波颠”……在黄河、长江、澜沧江的源头青海,每年有600亿到900亿立方米优质淡水从青藏高原的雪山冰川之间奔腾而下,滋润着华夏大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赴青海考察,始终高度重视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重中之重是把三江源这个“中华水塔”守护好,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升水源涵养能力。加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打造具有国家代表性和世界影响力的自然保护地典范。
伴随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不断推进,藏羚羊、雪豹等过去难得一见的野生动物频繁现身,山清水秀、稳固丰盈的“中华水塔”生机勃勃,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画卷。
三江源,源起冰川,因水得名,从这里向下游输送的清洁水分别占长江、黄河、澜沧江水资源量的2%、49%和17%,是亚洲乃至世界上孕育大江大河最集中的地区之一。
监测显示,近年来青海向下游输送水量呈增长态势。2015年至2024年,青海平均出境水量达722亿立方米,较多年平均出境水量增加了21%;近5年,三江源水体与湿地生态系统面积净增加309平方公里,水源涵养量年均增幅6%以上,主要河流出境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及以上。
过去一年,长江、黄河两大母亲河的保护治理不断取得新进展。开展排污口“查测溯治”,深入实施长江经济带和沿黄河省(区)工业园区水污染整治专项行动,基本完成长江经济带乡镇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定界立标……长江干流连续5年、黄河干流连续3年全线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藏羚羊从“濒危”降为“近危”,雪豹从“濒危”降为“易危”……以水为邻的野生动物越来越多,三江源国家公园内有蹄类野生动物数量较20年前增长了2到3倍。“生物多样性日趋丰富,使得‘中华水塔’更加稳固。”青海大学省部共建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赵新全说,青海建成具有国家代表性和世界影响力的自然保护地指日可待。
在长江沿线,土著鱼类更多了,“江豚吹浪立,沙鸟得鱼闲”的美景在沿江省市频频出现;在黄河两岸,万余只白天鹅来山西平陆黄河湿地栖息越冬,消失近30年的黄河刀鱼重现黄河口……处处可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动人画面。
(据新华社西宁3月23日电)
底图 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黄河乡境内,藏野驴在雪后活动。 (新华社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