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要闻

梁溪区全面推动人工智能进校园,训练教育“智能体”——

让学生与AI做朋友

  本报讯 “你看,AI提示,Mike吃太多甜食了!”“Yang Ling吃的米饭也不够呀!”“我觉得可以用AI来控制我们的体重,就像时刻可以监督和帮助我们的好朋友!”近日,梁溪区明德实验学校的英语课上,教师过文欣指导学生利用“WPS AI”在平板上自主选择思维导图模板,学习一篇关于健康饮食的英语短文,学生们直呼,AI工具太有趣了,真想和它做朋友。这样的场景,在梁溪的校园里已不鲜见。

  本月,《梁溪区进一步深化人工智能进校园、进课堂创新行动方案》出台,梁溪区将落实建成1个区域人工智能体验中心、孵化10所人工智能应用引领校(园)、开发100个人工智能融合教学典型案例、培养1000名人工智能应用骨干教师、选树10000名人工智能应用小达人等11项重点任务,全面推动人工智能进校园。

  在积余实验学校的物理实验室里,教师谢志豪带领学生一起“解剖”眼球,探索“透镜的应用”。现场没有真实的解剖刀,取而代之的是VR眼镜里缓缓旋转的3D模型。晶状体如何调节焦距?视网膜怎样成像?当学生们戴上眼镜,抽象的知识在虚拟世界中变得触手可及。“原来我们的眼球长这样啊。”“眼球就像个精密相机!”学生们惊叹道。“以前备课要找资料、画图表,一坐就是大半天,现在有了‘超级学伴’,输入几个关键词,教案模板‘唰’地就出来了。”南长街小学音乐教师顾一婷笑着指了指屏幕上的AI助手。她口中的“超级学伴”,是梁溪教育专属的DeepSeek R1大模型,不仅能帮老师分析、诊断学情,还能帮助老师设计课程。音乐课上,学生可以用AI工具自己尝试作曲,智能评估系统会实时评估旋律的和谐度,激发了学生们的创造力和学习热情。

  据了解,最近,由梁溪AI创新应用研究院本地部署的DeepSeek R1大模型接入了梁溪智慧教育平台。对于学生来说,它就是AI随身学霸,可以自动批改作文,并且生成详细点评,能分步骤讲解数理化难题,还能根据错题本定制复习计划。对于教师来说,它就是智能教学参谋,5秒就能生成校本化教案模板,能自动分析班级知识点薄弱项。“这次升级不是简单的技术移植,而是打造有梁溪基因的教育大脑。”梁溪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梁溪AI助手”正在“吃透”梁溪148所学校的课改成果,同时,也是在训练有梁溪特色的教育“智能体”,将加快实现教育数据智能分析和教学资源精准推送。

  梁溪区高度重视学生AI素养的培养。梁溪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梁溪区在全市首推《与AI做朋友》区本课程,向师生全员普及AI通识,并按照“一校一创新项目、一校一品牌活动”要求开展校园特色社团建设,在全市率先探索“人工智能拔尖人才培养”,如果发现在编程方面有天赋的学生,会进行免费定向培养。“代码就像魔法咒语,能让人和机器说悄悄话。”崇宁路实验小学的黄嘉恒就是其中一员,他刚在全国编程大赛拿了冠军。

  据了解,《梁溪区中小学推进AI进校园、进课堂创新行动方案》发布以来,梁溪区教育局还致力于人工智能学习空间建设等硬件的打造。目前,侨谊实验中学、积余实验学校、东林中学、连元街小学、五爱小学、南长街小学等学校已基本完成了校级人工智能学习空间的建设。“有些家长担心孩子过度依赖AI,这提醒我们技术必须‘有边界’。”梁溪区教师发展中心信息部主任张吉表示,教师在课堂上始终掌握主导权,而数据安全更是师生的必修课。“我们要培养的不是被算法支配的人,而是驾驭技术的主人。”张吉说。(张月、韩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