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教育周刊

锚定方向 校准坐标

在实干笃行中续写滨湖教育的新篇章

  2024年,滨湖教育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不移其向,不忘其本,不怠其责,以踏踏实实的作风稳步前行,取得了明显的成效。2025年,滨湖教育将不断拓宽视野格局,积极践行教育“三大属性”,做细“关键小事”,做实“头等大事”,做优“发展要事”,重点实施攻坚提质“五大工程”。

  实施“资源扩优”工程,构建优质均衡新格局

  滨湖区坚持产教城深度融合理念,根据“五湾五城”发展布局,前瞻应对人口“排浪式变化”,建立相应的区域教育资源统筹调配机制,不断实现各学段、各板块优质教育资源的更优配置。

  持续调优全区教育资源布局规划,促进优质资源配置提效提档;统筹学前教育资源,启动托幼一体化工作,不断扩大普惠性托育服务供给。全面实施学校建设“启新”“焕新”工程,积极推进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滨湖分校等重点项目建设;按需实施幼儿园、中小学校舍扩容、改造,全面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校园环境面貌,让优质资源在美丽湖畔串珠成链、汇链成圈。

  实施“滨纷成长”工程,彰显立德树人新成效

  滨湖区聚焦育人模式改革创新,系统构建“一体两翼两基础”发展架构,实现素质教育质量提升与创新人才培养双突破。

  做强“课堂教学提质”核心主体,探究实施以“新质共同体”为主要形态的区域课堂教学改革新路径,研究制定“双新”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评价、作业评价新标准,呈现绿色、高效、生动的课堂教学新生态。擦亮“体育美育、科学工程教育”特色两翼,试点建立中小学体育、美育一体贯通培养机制,高质量实施义务教育学校“2·15专项行动”,出台《滨湖区科学(工程)教育区域推进实施意见》《滨湖区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实施指南》《滨湖区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AI成长”课程开发指南(2025版)》《滨湖区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指南(2025教师版)》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托举学生多样化成长。夯实“砺品、润心”树人基础,深入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发布“美丽湖湾德育地图”;升级“中小学心理学科资源库”,开展“心理+”跨学科研究;探索建立“1+1+1+N”家庭教育模式,构建协同育人“教联体”新范式。

  实施“强师筑基”工程,增强队伍建设新动能

  滨湖区立足现状、紧盯需求、前瞻谋划,一体化打好人才培养的“引、育、用”组合拳,实现师资队伍增量强、存量活、总量优。

  全方位贯彻践行教育家精神,坚守师德师风第一标准,贯穿课堂教学、教育科研、社会实践各环节,强化长效机制建设,对师德失范“零容忍”。全面实施学科人才、管理人才进阶培育,升级教育高层次人才引育实施办法2.0版,深入推进强师“五大工程”,完善“职初教师—骨干教师—卓越教师—名特教师”四阶专业成长路径,实现精准“补链、强链、延链”;系统实施“凝青聚力”成长营、“卓越领航”研训班、“鼎新赋能”轮训班,推动管理队伍阶梯式发展。深化“区管校聘”改革,加强师资统筹调配,促进师资最优化配置。

  实施“改革鼎新”工程,提升教育发展新能级

  滨湖区持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不断完善教育发展体制机制,系统推进教育管、办、评改革,有效释放学校主动发展、高位发展内生动能。

  进一步理顺“大教育”管理体制,强化教育系统内部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坚持用制度管好人、管好事。深化与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无锡金桥教育集团的深度合作,建立品牌资源“注入—孵化—推广”的良性循环,推动优质教育全域共享。细化集团化办学实施办法,有效发挥集团办学“资源共享、师资共培、特色共建、学生共育、管理共进”独特优势,形成高质量集团化“滨湖样态”。推动开放交流“扩圈升级”,加强先进发达地区、顶尖高校、高端专业平台的深层次、常态化合作,有力服务区域教育科研项目、课程建设、师资培养。

  实施“作风引领”工程,塑造教育发展新生态

  滨湖区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办好教育的根本价值取向,围绕树形象、提质效、优服务,持续深化作风建设,以办好师生群众的心头难事、暖心小事,彰显教育可感受、可触及的温度。

  强化党建领航,实施基层党建“红烛先锋·微光”暨“1234”系列活动,开展党员先锋示范班、示范课、示范岗“三示范”选树,打造可展可看可学的党建示范校1所、设立“党员示范岗”300个、开展党员志愿服务4000人次。着力推进校园安全能力提升,构筑全方位覆盖、多部门联动的校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因校制宜开展尊师重教暖心行动,切实为一线教师减负。

  使命如磐,重任在肩,滨湖教育将以改革破题,以创新解题,以实干答题,努力交出一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发展新答卷。(滨湖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 王永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