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钦元
祖父梁漱溟先生晚年撰文回忆,抗战期间,他自重庆首次到桂林,那是在1941年3月。当时他身负为中国民盟创办民盟机关报的重任,急于奔赴香港。故而,虽然他已得到时任无锡国专校长冯振先生的盛情邀请,却无暇顾及。
1942年香港为日寇占据,祖父又从香港历经艰险返回桂林。冯振先生得知后,屡屡真挚相邀,祖父终于在国专开始讲学。
在香港返回桂林之初,祖父先后被安排在八桂厅广西建设研究会(今桂林市工人文化宫)和七星岩附近的广西教育研究所居住。后来祖父主要居住在桂林穿山,即无锡国专桂林本部为他准备的一间由大教室隔成的住房。有时,祖父也会到著名文化人朱荫龙家小住几日。
1943年初冬,叔父梁培恕来到桂林穿山脚下,据他讲述是“穿过一座唯有荒草和坟头的山冈,找到无锡国学专科学校”。那时,祖父借住在这里已近一年了。
抗战时,无锡国专由江苏迁校至桂林,一切因陋就简,教室是木板屋,里面抹上混合了稻草的泥巴。祖父的房内仅一床、一桌、一椅、两凳。
出于无锡国专的盛情关照,次日在教员阎宗临先生家隔壁,又借得一小间房给我叔父梁培恕住,并且父子二人就在阎家吃饭。自抗战以来,祖父便一直过这样的日子——在某处借住,便在某人家吃饭。阎先生一家六口加祖父、叔父,正好一桌。祖父的住处与阎先生家相距竟有半里地,一日三餐,他要往返六次。因不食荤腥,冯振先生的夫人每餐都特意为祖父做好素食,并亲自送到阎家。
祖父对无锡国专是真诚地给予支持,而且他对迁至桂林后的无锡国专后续发展运行,更是起到了旁人难以起到的关键作用,称得上是一个“无名的关键人物”。
初至桂林的无锡国专维持教学、运行颇为艰难,先后租借正阳街及环湖路的民房作为教室,并招收新生。见此窘境,祖父建议成立校董会,并由他亲自出面邀来白崇禧的老师李任仁等为校董,同时请时任广西省省长黄旭初给予大力支持。
1942年在祖父大力协助下,冯振先生筹划成立了无锡国专(桂林)校董会,由祖父出面又力邀李济深先生亲自出任无锡国专的董事长,被聘为校董的有李任仁、黄绍竑、梁漱溟、冯振、刘侯武、黄星垣、盘珠祁、雷沛鸿等名流。此后,无锡国专得到了广西省政府的高度重视,继而获得了足够的经费与300亩土地,建成了桂林穿山校区。经过前后几期的建设,穿山校区拥有礼堂、图书馆、教室、办公室、男女生宿舍、教工宿舍、运动场等设施。校舍一律是瓦顶平房,可容纳学生500余人。
无锡国专(桂林)校董会还帮助学校聘请了一批优秀教师,如梁漱溟、钱仲联、张世禄、饶宗颐等,广西通志馆馆长封祝祁讲唐诗,前中山大学历史系主任郑师许讲中国文化史,后又聘请来了巨赞法师、阎宗临、陈一百、吴世昌、向培良、陈竺同、万仲文、吕方子、俞瑞徵等诸多名流,无锡国专群星闪耀于南天。
穿山山顶上,还建起了一座以唐文治校长别号命名的凉亭——茹经亭。国专校友王桐荪后来说:“在(抗日)战争时期,所有内迁的学校,像这样有一定规模自建校舍的是很少有的。”这些举措令“客居”桂林的无锡国专得以纾缓困局,而无锡国专在广西也一直坚持招生,为广西培养国学人才。
1942年2月至1944年8月间,祖父在无锡国专开设了“中国文化要义”和“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两门课程。祖父到校讲课不用讲稿,也不带课本却鞭辟入里,语尽精微。当时全校学生不分年级,全都赶来听课,许多教师和校外各界人士也来旁听,将木板结构的大礼堂挤得满满的。
1943年10月7日,重阳节,天高云淡,桂林城里金桂飘香,巨赞法师邀约祖父、冯振校长和陈此生等名流到月牙山登高赏秋。那天恰逢祖父51岁生日,下山后,冯振在穿山村自己家中设素膳为其庆贺。
席间,冯振作七律《重九为梁漱溟先生五十一岁生日暨同赴巨赞法师月牙山登高之约乃以素膳宴于穿山赋此祝之》一首,诗曰:“恰已深秋月上弦,重阳时节菊花天。登高刚共灵山会,饮酒还同罗汉筵。人似菊花终淡泊,寿如弦月渐团圆。明年此会加强健,月更光明菊更妍。”
有感于祖父的真诚以及给予的有力支持,冯振先生最后毅然留居桂林,后任广西师范学院(今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直到1983年3月13日在广西师大病逝。
(作者系梁漱溟先生长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