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由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与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联合主办,梁溪区教育局、侨谊教育集团承办的无锡市“十百千”工程教育师资培育活动(第九场次)——“少年创学院”工程实践教育成果展在无锡市梁溪区扬名实验学校举行。展会现场呈现了诸多工程教育成果,充分展示了无锡在工程教育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创新实践。
创新小发明,展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活动当天,来自侨谊教育集团的学生向与会嘉宾展示了自己的发明成果。“当与物体的距离大于30厘米的时候,装置亮绿灯,不报警;距离在20厘米到30厘米的时候,亮蓝灯,缓慢报警;距离小于20厘米的时候,亮红灯,急速报警……”无锡市侨谊古运河中学学生李玥瑶展示了自己设计的超声波测距报警装置“睿距精灵”。在她的构想中,这款装置不仅可以用于U盘防撞保护,还可以应用于坐姿矫正。接下来,她将在老师的指导下申请专利。
扬名实验学校学生顾沛孜展示了她设计的可变形多功能床。“这款多功能床配有液压装置和电路系统,通过床板升降可以转换功能。白天的时候升起床板,就能变成一张书桌,晚上放下床板,就能变成一张床。”顾沛孜告诉记者,她在学校社团中学习了基本的电路知识,通过与老师交流探讨,经过不断优化迭代才有了如今的作品。接下来,她还会在老师的指导下优化设计,提升作品的实用性。
像这样的学生设计作品还有很多,用纸板、凸透镜、电池组件等简易材料制作的下雨报警器、风力发电模型、饮水机、立体车库、气压电动门、望远镜等。“‘少年创学院’是工程教育校本课程的特色组合,它不仅提供课程,还是一个多维共同体,有资源,有空间。我们的初衷就是通过多样呈现,帮助学生实现更好地成长。希望学生能够坚定寻找创新突破点,解决现实中的复杂问题。”无锡市侨谊实验中学副校长周冬梅说。
充满实用性的小发明体现了学生们用跨学科思维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也彰显了侨谊教育集团的工程教育理念。该集团以“让工程思维点亮青少年未来”为核心理念,通过课程重构、空间赋能、校企协同评价,创新思维驱动,实现有机联动、统筹推进,培养“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像工程师一样解决问题”的未来人才。在师资培育方面,侨谊教育集团通过内力筑基、外力赋能、融合增效3条路径,打造工程教育专业化队伍;定期开展工程思维教学培训,夯实教师工程素养;依托南京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智库,开展教师工程能力提升计划;选派教师参与真实科研项目,培育双师型教师。
跨学科团队,推动工程教育走深走实
侨谊教育集团“少年创学院”展示的成果,也是梁溪区工程教育创新实践的缩影。梁溪以培育“未来卓越工程师”核心素养为引领,探索构建工程教育新格局。梁溪区教师发展中心加大对专职、兼职科学工程教育教师的培养,成立跨学科科学工程教育教师团队,将对科学工程教育感兴趣的科学、数学、信息科技、劳动、美术等学科教师纳入进来,组成科学工程教育教学教研共同体,积极开展案例分析式、对话沉浸式、主题探讨式教研活动。梁溪区教师发展中心还聘请了150余名工程教育领域的专家和人才担任指导教师,并与江南大学联合开展“基于工程教育项目化课程的开发与应用实践”项目研究,推动科学工程教育走深走实。
教师在一场场培训和教研活动中收获了实实在在的成长。无锡市刘潭实验学校教师吴桢在专家带领下学习了工程教育理论,观摩了示范学校的优秀课堂样本,他领悟到工程思维的核心是“解决问题的创造力”,重点不是教授完美的答案,而是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迭代优化的韧性。吴桢将自己的学习感悟融入单元教学,在他的指导下,学生用A4纸设计制作的飞机成功直飞出15米。“区里组织的各类工程教育教师培训让我找到了学校工程教育的方向,重新理解了工程思维在教育中的力量。我们要用专业智慧搭建成长的脚手架,要用包容心调试每个生命的独特频率。”吴桢说。
无锡市连元街小学教师张越在旁听江阴市毗陵路小学与江苏省梅村高级中学的示范课后,开始学习使用AI工具,思考信息化时代该如何让技术真正服务于教学。“这场深度研修让我认识到,未来的课堂将不再是单向的知识传输,而是工程师思维孵化的立体工坊。工程教育本质是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构建系统性思维,而知识传授仅是其中的基础环节。”她说。
梁溪区教育局局长周唯巍表示:“我们将以本次活动为契机,聚力再提升,深层次推进创新人才培养,依托集团化办学优势,联合市属高中构建小初高一体化培养体系,深化AI赋能教育,打造全域师生沉浸式智能学习生态,构建协同育人格局,推动家校社企联动,整合高校、企业资源,让每个孩子都能够在兴趣中探索,在合作中成长。”
长效培养机制,助力教师专业成长
近年来,无锡市工程教育师训活动动能强劲。市教科院规划并开展了“十百千”工程教育师资培育行动,联合10所全国一流工科院校为100所中小学培养1000名左右工程教育师资,建立教师教学能力长效培养机制;组织中小学工程教育相关教师,进入高科技企业见习,进入高校实验室参与工程实验,在工程坊经历完整的工程项目研究;累计开展沉浸式研训50场,每场培训都围绕一个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并提供解决方案。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实验学校教师秦晓兰在市教科院组织的工程教育培训启发下,优化了该校“AI创”工程教育课程群的设计和“AI创”工程教育实践中心的规划。她以“智慧校园改造计划”为主题,引导学生开发了智能垃圾分类机、自习课噪音管理器等实用项目,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让他们真正体会到工程技术的应用价值。一年多来,她先后指导学生创作了40余个编程作品,这些作品均在各类科创实践类赛事中获奖。秦晓兰告诉记者:“参加‘十百千’工程教育师资培训以来,我深刻感受到‘走出去’学习的重要性,通过聆听专家及同行的讲座,我增长了理论水平;通过实地考察省内优秀的工程教育基地,我对本校工程教育的课程体系构建、场域建设有了更清晰的思路。”无锡市辅仁高级中学教师赵宁在一次培训中和一位嘉宾就“人工智能如何赋能学校工程教育”这一话题展开热烈讨论,思维火花碰撞的过程令她难忘。她表示,无锡市组织的工程教育培训活动搭建了良好的学习平台,让她学到了工程教育相关的理论知识,也让她体会到教育创新的真谛在于唤醒而非灌输,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在传承与变革中找到自己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新坐标。
“面向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征程,无锡市教科院将以开放的协作平台、智慧的教研服务、温暖的成长陪伴,助力教师继续书写育人故事。”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李青说。(高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