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教育周刊

在课堂上开听证会、写评论

融合思政课带学生多元视角看世界

  近日,一场以清明祭扫为讨论中心的特别听证会在无锡市市北高级中学展开,学生成为应急管理部门、殡仪服务中心、祭祀用品商家、环保组织等相关方,各抒己见。清明节前夕,市北高中以“青山与青烟:生态时代下的文明对话”为主题开设融合思政课,聚焦清明祭扫行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看世界。

  课堂参与度拉满

  如何巧妙地把语文和政治学科串联起来?市北高中语文老师徐海英和政治老师时运豪结合节日和时事热点为学生赋予不同的身份,开启了一次沉浸式学习。

  “同学们,我们来看一条‘X市’发布的‘禁止制造、销售封建迷信殡葬用品的通告’,其中提到倡导文明祭祀,净化城市环境……”在融合课开头,徐海英就用一条新闻和一则公告为学生创造出一个贴近生活的情境,整堂课就由此展开。

  学生们的第一个身份是记者,针对最新通告进行多方采访。来自各方不同的声音引出了政治的第一个知识点:“在我国实现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无论是法律法规的确立,还是新的生活方式的推广,都需要充分考虑相关主体的利益。”时运豪向学生讲解了科学立法的重要性和具体做法,同时为学生赋予新身份,开启课堂上的听证会。

  “该政策的实施有利于防治大气污染,能增加我们群众的幸福指数,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去纪念亲人,我支持!”“我保持中立,殡葬改革有助于环境保护,对城市长期发展有重要意义,但是政策执行时应该充分考虑群众的情感,加以引导。”……课堂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和表达空间,观点的碰撞打开看待事件的新思路。学生刘新彬告诉记者,站在不同的立场上思考有助于他更全面地看待问题。

  在学习时事评论写作环节,徐海英引入AI创作,让学生明确评论的基本样式和写作方法。虽然只有10分钟的写作时间,但是学生创作出的评论已经有明确的观点、理性的分析和结论。

  “评论既要有现实锐度又要充满人文温度,要将人民情怀贯穿写作始终,让思想的力量推动社会发展,让文字成为照进现实的温暖光芒。”时运豪总结道。

  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接地气的课堂需要授课老师善于发现和利用生活中的教育教学素材。“过清明节的主要形式是祭祖扫墓,在浏览新闻的过程中,我看到了多则因祭祖引发火灾的新闻及相关评论,便想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探究这一话题。”徐海英表示,时事评论与政治关联性极强,在与政治老师时运豪沟通想法后,两人一拍即合,开始了课堂环节的设计。

  徐海英和时运豪都是2024年9月入职的新教师,两人同上一堂课是一次新尝试。

  “有了真实案例和真实情境的加入,书本中原本很‘硬’的知识点落地了。”时运豪介绍,以听证会为例,学生此前觉得听证会离自己很远,但事实上各个相关方就在身边,是商家、是环保组织、是他们自己。同时,以不同角度看待社会事件,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发散思维。时运豪希望通过课堂上的听证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同时引导他们用更全面的视角看事、观世界。

  高中写作注重逻辑和深度,需要剖析素材、总结立场。“从语文角度出发,学生在写评论时要简化用语,采用多种论证手法来丰富文章。而听证会中的观点碰撞为学生的写作注入了‘魂’。”徐海英通过学生提交的评论能感受到,他们切入的角度更多了,思考更加缜密了。一堂融合课给了她更多课堂设计的灵感。

  “我们一直在探索跨学科主题学习,学习的主题可以是一个社会现象。”无锡市市北高级中学教务处主任李树民表示,围绕文明祭扫还有更多生态教育资源可以挖掘。后期,他将带领工作室老师们从化学、生物等多学科入手探究,帮助学生用好学科知识,树立生态文明观,用多元视角看世界。

  (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