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金民
《梁溪历史文化丛书》五部力作,围绕生活风貌主题,分别从商业与市井生活、东林书院讲学生活、无锡国专人物、梁溪教育生活和街巷掌故各方面,对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无锡历史文化做了较为翔实而生动形象的考察阐述,全书内容新意较浓、富有特色,具有重要的文化学术价值和现实参考意义。
一是主题鲜明、内容鲜活、文字典雅、图文并茂,通俗而生动地呈现出了无锡城区的社会发展图景,立体而形象地展示了无锡地域文化尤其是近代无锡大众日常生活的基本面貌。
二是建立在多年专题研究基础上凝练出来的成果,挖掘、采编并征引了大量一手材料,为修纂《无锡史》夯实了若干方面的基础,也在较大程度上丰富了江南地域文化研究的内容,一定程度上深化和推进了江南地域文化研究的进程。
三是以时间为经,以事物为纬,以人物为中心,历史感和动态感很强,脉络清晰而血肉丰满地勾勒或者描摹出了近代无锡尤其是无锡城区社会面貌的变迁,揭示了诸多不为人知至少是不为人所熟知的内容,相当程度上补充了江南地域文化研究中的缺环或短板,功莫大焉!
无锡是著名历史文化名城,市井生活内容极为丰富,浓郁地呈现了吴地文化。《风情——梁溪商业与市井生活丛谈》一书,对于无锡人的衣食住行、商业服务乃至文化娱乐各行各业,展开了全面考察阐述,尤其是无锡地区最有特色的米粮流通、绸布生产、鞋帽服饰、惠泉酿造、砖瓦生产、木竹流通、手捏泥人等篇章,将无锡最有代表性的生产生活内容清晰生动地展示了出来,在无锡学术史范围内,后世恐怕无法绕越过去。
反映地域文化最核心的内容,窃以为是人们的行为方式。历史上和现实中的无锡人的行为方式,是别有风味、特立独行的。这就是“东林风骨”。《风骨——东林书院讲学生活丛谈》一书,以史笔之法,不仅论述了东林学派讲学的时代背景,叙述了东林书院的创建过程,考察了东林学人的哲学思想,阐述了东林学派的学术特点,而且探讨了东林学风的学术渊源,介绍了东林学子的家国情怀,还附录了东林学人成长的时代和地域背景,这就将东林学派的本体和其时代与社会环境面貌全面地展示了出来。
近年来,无锡国专成为学界特别是教育界和人才培养部门关注的热点。《风神——无锡国专人物丛谈》一书,既从教师角度,介绍了唐文治、钱基博、吕思勉、饶宗颐等学术大师在无锡国专的教学生涯、教学理念、教育方法和教育特点,又从学生角度,介绍了王蘧常、唐兰、钱仲联、汤志钧等人文学科专家大家的从学生涯和日后的学术成就,还介绍了王绍曾、沈燮元等版本学家,从革命者到教育家的郭影秋和冯其庸等,是迄今最为全面精审记述无锡国专人物的著作,如果我们结合阅读本套丛书中的其他四部著述,自然会理解是什么因素造就了无锡国专这样群星璀璨、大师辈出的盛况。而且此书与《风骨——东林书院讲学生活丛谈》一样,援引内容大多注明出处,实事求是,决不采取拿来主义,掠人之美。此种学风,应该提倡。
近代无锡教育,自然不独有无锡国专,其他如学校教育、家族教育、职业教育、社会教育一向发达,而相关研究,无锡当地人士基础最厚。《风化——梁溪教育生活丛谈》一书,主要篇章出于行家里手,将关涉教育的方方面面,勒为教师生活、学生生活、节庆生活三编,全面记叙了无锡地区的教学情形,而且别出心裁地安排了情感生活、家国情怀和社会服务等内容,琳琅满目,饶有兴味,为江南是全国教育重地提供了颇有说服力的典型。
毋庸讳言,随着时间的流逝,特别是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大量历史遗迹正在或者已然消失,勾勒或者复原人文发展变迁的轨迹,既重要而又极为紧迫。《风致——梁溪街巷掌故丛谈》一书,作者不仅从地方文献、志书档案中获取材料,还到具体街巷,从实地实景和当地居民中找寻相关材料,主要通过老地图、老照片、航拍图和回忆画作手段,挖掘、采编了无锡城区25条街巷的大量一手材料,仅材料而言,就弥足珍贵,嘉惠后世。更令人心生敬意的是,作者不仅依据这些珍稀材料,结合档案、家谱和地方文献,勘定了每条街巷的四至范围、地理沿革乃至称呼等前后变易,而且挖掘出诸多街巷中许多鲜为人知的名人故事,从自然地理和人文活动两个方面,形象地勾勒出了各个街巷的特色与风貌,绘就了一幅万千姿态的社会生活风情画卷。
大量珍稀材料的被抢救、征集,无锡城区街巷的如实复原,无锡社会生活场景的形象展示,无锡社会风貌的内容补缺和填充,无锡人文活动的实态寻踪——本套丛书的问世,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主事者和作者,为无锡历史文化的探求和解读,作出了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卓越贡献!
(作者系南京大学特聘教授、中国明史学会首席顾问、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