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邢瑞莱
谈生育友好,不能只着眼于生育本身。政府真正需要着力的,就是用更多的“甜”对冲生育的“苦”。作为“甜都”的无锡,或许可以多来一点“甜”。鼓励街道、社区、物业拓展托儿服务,招募条件合适的人员担任保育员,让带娃成为一种职业。建议尽快推出一套保障水平更高的补充生育保险,政府提供社保补贴,减轻企业聘用女性员工的成本,让生娃少点职场负担;率先实行从幼儿园开始到高中毕业的公办免费教育,切实减轻家庭教育负担,让育娃少被教育所卷。
影响年轻人生育的因素究竟有哪些?笔者就此专门对身边育龄期的朋友、同事做了一个小范围调查,收集了一些真实的反馈,归纳起来包括以下一些压力和困境:一是年轻人正处于事业的发展上升期,没有精力和时间生育;二是父母帮衬带娃支持不足,一方面现在的父母也很注重追求个人的生活品质,不愿花过多时间带孙子孙女,另一方面随着退休年龄的延迟,能够依赖父母的期望值也随之降低;三是愈演愈烈的教育内卷,让年轻人觉得与其把孩子生下来吃苦受累还不如不生。
谈生育友好,不能只着眼于生育本身。事实上,养育一个孩子至少要牵动三代人。面临上述三大困境,即使出台类似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那样最多补贴十万元的生育鼓励政策,也只是杯水车薪,而且政策最终能对生育起到多大的鼓励作用现在还不好说。政府真正需要着力的,就是用更多的“甜”对冲生育的“苦”。作为“甜都”的无锡,或许可以多来一点“甜”。
让带娃成为一种职业。当下,亟待政府大力发展幼托事业。在计划经济时代,几乎所有的国有企业都自办托儿所,本单位职工的孩子都能无条件免费入托,这也造就了当年一个共创“光荣妈妈”的时代。但是这个做法显然不能照搬到市场经济时代,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不能无限承担社会责任,否则就会适得其反。政府可以在政策、税收、资金等各个方面鼓励街道、社区、物业拓展托儿服务。招募条件合适的人员担任保育员,提供职业保障,包括合适的薪酬以及五险一金等。对退休后愿意在托儿所服务的人员可以优先考虑,工作时间做到相对灵活。总之,原本寄希望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做的事情,由托儿所来包办。托儿所的职责甚至可以延展到接送上学、放学的孩子。
让生娃少点职场负担。如果说从前的家庭是“不怕孩子不长,就怕孩子不生”,那么现在已经变成“生娃不易、养娃更难”。最难的恐怕就是事业家庭难以两全,在机关事业单位上班的怕影响晋升,在企业上班的怕丢了饭碗。近年来,机关事业单位干部提拔日趋年轻化,如果这个年龄段恰好用来生儿育女,可能错过难得的升职机会。一些单位也有职工在哺乳假期间被提拔的案例,但这既不合情理,又对那些一直在岗位上兢兢业业工作的职工不公平。在干部管理和任用上推出一套合情合理的政策,或许可以带动一批公职人员带头多生娃。对于在企业工作的人来说,尽管法律对女性的生育保障力度越来越大,但是过度的保障又成为一把“双刃剑”,造成一些企业不太愿意录用女性,鼓励企业承担社会责任需要有实打实的政策支撑。建议在现有生育保险的基础上尽快推出一套保障水平更高的补充生育保险,政府提供社保补贴,减轻企业聘用女性员工的成本;同时全社会一起抵制就业年龄歧视,机关事业单位要率先破除35岁的年龄门槛,让育龄女性在职场没有后顾之忧。
让育娃少被教育所卷。以前养娃没有现在精细,吃饱穿暖就行;现在生一个娃,不仅有衣食的挑战,更有成才的挑战,所以即便补贴再多的钱,也很难打动一些人不生的心。这启示我们,在创建友好城市时,更应注重创建“教育友好城市”。教育友好了,可能生育难题会得到有效缓解。无锡经济发达,但社会老龄化程度深,建议率先实行从幼儿园开始到高中毕业的公办免费教育,切实减轻家庭教育负担。同时,转变“人才”观念,构建多维度人才评价体系,让有一技之长的孩子都有用武之地,一些孩子即便身体有些残障也能被温柔以待。
(作者系机关退休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