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纵横

我国首次南大洋秋季科考开启

“黑暗季节”探秘罗斯海

  据新华社“雪龙2”号4月8日电 4月初,南大洋已进入秋季,海况一天比一天恶劣。这个时间点,以往航次的科考船早已一路向北,踏上归途。但今年,在这个黑夜渐长的季节,“雪龙2”号却依旧南行,再次穿越西风带,来到南极罗斯海,拉开我国首次南大洋秋季科学考察的大幕。

  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副领队、南极罗斯海联合航次首席科学家何剑锋介绍,夏季南极海域海况较好,是科考的“黄金季节”,因而调查资料相对丰富。但目前国际上对其他季节南大洋的了解极为匮乏,无法对企鹅等高营养级生物形成科学、系统的认知。

  作为南极底层水的重要形成地和生物资源富集区,罗斯海是南极边缘海研究的热点之一。“在此开展秋季南大洋调查,有助于掌握稀缺资料,填补南极边缘海暗生态系统现场观测和实验的空白,对磷虾、企鹅、海豹等关键种群如何越冬有更深入了解,为生态保护和生物资源合理利用提供科学决策依据。”何剑锋说,“邀请美国、英国、挪威、澳大利亚、泰国和马来西亚等国的科学家参与合作,也有助于提升我国极地科考的国际影响力。”

  罗斯海联合航次首席助理、综合队队长曹叔楠介绍,本次调查作业项目除传统中层鱼拖网、磷虾拖网、CTD(温盐深剖面仪)采水、鸟类和哺乳动物观测外,还有粒径谱观测系统、浪-冰浮标观测、莲叶冰浮标观测等。来自9个国家的科考队员将围绕“黑暗季节”的海-冰-气相互作用、生态系统过程、生物种群越冬生存策略以及碳埋藏等问题,在艾斯林浅滩和西侧底层水外流区等生态热点区开展综合调查。

  据新华社北京4月8日电 记者8日从自然资源部获悉,“雪龙”号极地科考破冰船当天返回上海,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顺利完成主要任务。

  考察队重点完成了三项工作:开展南极秦岭站配套设施设备建设,在我国南极考察站首次应用风、光、氢、储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体系,开展秦岭站越冬考察任务,我国首次实现南极三站越冬;通过航空调查,填补我国中山冰雪机场至恩德比地、格罗夫山、查尔斯王子山和伊丽莎白公主地沿线冰盖区基础数据空白,首次在阿蒙森海成功采集长重力岩芯等;组织多国实施罗斯海联合航次考察,继续实施国际南极“环行动计划”和中俄钻探项目,参与金砖国家合作环南极考察等。

  上图 4月8日,人们在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欢迎“雪龙”号凯旋。 (新华社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