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发布厅

同心共筑幸福城 聚力绘就民生卷

——无锡民政工作全景展

  民生是城市发展的温暖底色,幸福是百姓生活的真实注脚。过去五年,无锡民政系统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各级民政部门锚定建设人民满意的共同富裕幸福美好城市目标,同向发力、创新突破,在兜底线、优服务、促协同中书写了一份又一份有温度、有力度的民生答卷。

  江阴

  强基固本,筑牢民生“兜底网”。创新拓展困难对象求助方式和求助渠道,打造线上线下立体式、一体化的社会救助服务机制。全面推进社会救助标准化建设,编制发布社会救助标准90项,社会联动救助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专项试点项目高分通过国家级考核验收。持续放大乡村公益医疗互助模式效应,项目先后获评“中国三农十大创新榜样”奖、全国脱贫攻坚创新奖等。乡村医疗互助已推广辐射至全国15个省市209个区县近万个村社区,惠及人群近3500万人。成立全国县域首家“乡村振兴·共富基金”,基金规模近2亿元,帮助薄弱村启动产业发展类项目16个,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救助困难家庭构筑了强大的资金保障。

  温情满溢,点亮老龄“夕阳红”。建有养老机构21家、区域性助餐中心18家、社区助餐点212个、村社区养老服务设施275个,实现村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全覆盖;养老服务床位13585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37.91张;社会办养老机构床位占比超过86.7%。积极推动医养融合,共有医养结合型机构14家,机构护理型床位4482张,占机构养老总床位72.97%。创新打造澄颐享AI社区餐厅,构建示范型智慧餐厅新模式。五年间,涉老服务专项资金使用项目19个,财政投入养老服务资金约3.28亿元。全面落实老年人福利补贴制度,累计发放80周岁以上老年人尊老金1.33亿元。为2135余户困难老年人家庭实施适老化改造,建设家庭养老床位1008张。高龄独居老年人安全守护项目守护2000余户老人居家安全。“澄颐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项目被省人大、省老龄事业发展研究会授予“首批老龄文明实践基地”。

  宜兴

  筑牢民生保障网 织就养老安全网

  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发力,高龄津贴和经济困难老年人服务补贴、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实现全覆盖,发放尊老金3534.22万元,惠及5.25万老人。“安康关爱行动”承保覆盖率达96.63%。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推动长三角养老标杆示范区建设,基本形成政府基本公共服务、市场专业化服务、志愿互助养老服务和家庭赡养服务“四位一体”养老服务供给结构。健康支撑体系持续优化,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老年医学科全覆盖,47家机构建成省级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立健全医养协作合作机制,建成护理院10家。

  创新服务供给 打造15分钟养老圈

  居家养老优服务,政府购买服务对象评估覆盖率达100%,已服务6.72万人,占比20%。完成2745户适老化改造,投入1200万元。社区养老汇资源,提升改造14个乡村互助养老睦邻点,镇级顾问点实现全覆盖,建成覆盖18个镇街的21家助餐中心和300家助餐点,日均服务超九千人。机构养老提质效,37家养老机构等级评定通过率97.3%,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100%,机构标准化建设达标率86.4%。

  培育银发经济 激活医养新生态

  构建“一带两园多点”布局,形成南部山区的雅达、城区的九如城、郊区的耘林、渎区的大有秋康养产业体系,发展36家养老品牌企业,初步建成以老年产品制造业为主体、养老服务业为支撑、新兴老年食品产业为先导的银发经济体系。医养融合成效显著,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签约率100%,开通就医“绿色通道”。38家养老机构中,18家设医务室,8家设护理院,康复医院2家,医院2家,床位超1万张,护理型床位占比82%,护理员530名,持证率57.2%。

  梁溪

  社会救助从“保基本”到“促发展”不断转变。探索实施“社会救助+N”并联式综合救助模式,服务超3万人次。推行医疗救助减免“直通车”服务,年均救助人数800余人。在全省率先实现社区慈善工作站和社区慈善基金两个全覆盖,为5万多人次特殊群体提供个性化服务。

  养老服务事业“应势而谋”与“主动作为”双核驱动。2024年,梁溪区获评“江苏省示范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地区”。建成并运营14家养老服务综合体,在全市率先实现街道全覆盖。打造多种惠老助餐模式,建成百个助餐点位,助餐服务可及率100%。2024年建成区级“锡心医养”呼叫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24种政府保障类项目、113种社会化服务项目。

  社会组织从“高频参与”到“开足马力”助力高质量发展。加强公益服务项目组织实施,助力基层社会治理、高校毕业生稳岗就业、困难人群精准帮扶等,5年间共扶持141个项目,扶持资金超700万元,提供服务超20万人次。

  社会服务聚焦“文化底蕴”和“时代特色”深度融合。全力打造“溪心护童”品牌,成立全市首个“溪心护童”未成年人工作品牌和专项帮扶基金。创新“婚登+”融合发展新模式,探索婚俗改革新路径,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甜蜜动力”。充分挖掘地名文化遗产,“黄埠墩”等地名入选省、市地名文化遗产名录。

  锡山

  温情服务兜牢民生底线

  “人找政策”与“政策找人”相结合,进一步健全社会救助服务网络,全区132个村(社区)社会救助服务站(点)全覆盖。落实特殊困难群体常态化巡访,采取“大数据比对+铁脚板摸排”的方式实时发现困难风险,做到“有困即知、遇困即扶、致困即救”。

  “多元联动”与“专业支撑”相结合,持续加大“物质+服务”综合救助力度。通过社会工作、慈善资源、志愿服务调配社会力量,引导专业力量实施社会救助服务项目。

  “一窗受理”与“窗口前移”相结合,深化“放管服”制度改革,“一窗受理”政府救助业务,推动实现困难群众“一次申请、多事项联办”。

  多元供给托起银发安康

  养老服务设施焕新升级。加快农村养老院新建改建,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全覆盖,设置长者助餐点及配餐点126个,实现对有助餐服务需求的老年人有需必应,初步建立了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供给格局。

  为老服务功能完善优化。引进金夕延年、申丞、净慧、慧享福等知名养老管理运营公司运营养老服务机构,引入普康、椿熙堂等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推进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养老服务中心一体布局毗邻建设,对空巢独居老年人等开展定期巡访关爱服务。

  多元参与助推银发经济。国企介入助力提升康养服务,设立全市首家区级康养企业无锡馨谊康养有限公司,馨谊·翠竹餐厅东亭店、云林店落地运营。引导鼓励社会餐饮机构参与惠老助餐,汇聚形成“锡馨”惠老助餐爱心联盟,助推老年助餐可持续发展。

  惠山

  伴随老人空巢、独居现象日益突显,如何解决居家老人的“一只碗、一餐饭”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2022年起惠山区决定在全区启动惠爱中央厨房、爱心餐厅建设,全力建设“家门口”老年助餐服务网络体系,建设“15分钟”助餐服务圈,打造无锡市老年人助餐服务综合示范区,实现为老助餐的全区域、全城乡的覆盖。

  着力科学布局。制定出台《老年人助餐服务提升综合示范区创建方案》,围绕80周岁以上老人和60周岁以上特殊困难群体全覆盖,围绕全区120个村(社区)全覆盖科学布点,提供高质量的助餐服务供给。着力规范提升。实现标准化厨房建设与人性化餐厅设计、标准化运营管理有机结合,呈现“归家”养老理念,实现便捷用餐体验和精细化管理服务。

  运营上采用两个“1+1+1”模式。优先满足高龄、失能、空巢独居等特殊困难老年群体的助餐服务需求。通过区级招标方式引入经验丰富的运营机构养老团队,对全区中央厨房爱心餐厅进行统一的社会化托管运营。目前申请就餐的老人达1.3万人,每日就餐老人约6000人。

  服务上构建“3×3”体系。成立由区民政局和市监、卫健等相关职能部门组成的工作指导中心,构建“中央厨房+爱心餐厅+社区工作者”的服务网络,建立统一的助餐信息系统,打造全域15分钟助餐服务圈。

  滨湖

  滨湖区大力推进全国婚俗改革试验区建设,近五年来,在“思想引领、推进机制、婚姻登记机关建设、婚姻家庭辅导服务、倡导简约适度婚俗礼仪、培育文明向上婚俗文化”等方面作探索与实践。

  改革“五措”并举,凸现“为爱”实效:

  “和谐1+N”幸福阵地,为爱出发

  滨湖区以婚姻登记场所为婚姻改革“主阵地”,联合部门、企业、社会组织,依托各镇、街道,村、社区的基层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依靠婚姻登记场所、社区组织和信息平台等“N个支点阵地”,运用“线上+线下”互联模式,构建“一体化、多维度、全方位”的婚俗改革“1+N”幸福新阵地。

  “维和辅导”幸福模式,为爱赋能

  滨湖依托司法部门、婚姻登记场所、基层妇女组织、惠民实事项目等平台,引入专业社会组织,发动志愿者团队力量,围绕婚姻登记“前、中、后”三个阶段开展婚姻家庭辅导,提升新人婚姻家庭责任担当,化解家庭矛盾纠纷,促进婚姻关系健康发展。

  “融合礼仪”幸福风尚,为爱减负

  滨湖区利用辖区内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动社会力量,探索实践“婚姻+文旅”政务服务新模式,拓展结婚颁证场地,建立景区婚姻登记点、颁证基地、青年交友联谊基地,推出一批“小而美、美而精、精而雅”的婚礼新样板。

  “和合文化”幸福氛围,为爱出彩

  汲取传统爱情婚姻文化精髓,培育滨湖“和合”婚俗文化品牌,凝聚“和合爱神”“梁鸿孟光”“钱锺书杨绛”“和美榜样”等无锡古往今来优秀婚姻家庭美德力量,引导传承传统美德。

  “和美新规”幸福约定,为爱守护

  滨湖区充分依托行业管理部门、基层村(社区)红白理事会等居民自治组织,不断营造婚姻领域移风易俗幸福新风尚,破陈规陋习,树文明新风,推进婚姻领域新时代文明变革。

  新吴

  做优养老资源配置,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全区共建成9家医养结合机构、7家护理院,护理型床位占比97%,医养结合率100%,街道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率先探索“锡心医养・融健新吴”双中心联动模式,组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190个、家庭医生工作室48个,累计建床517张,惠及老年人近万人次。开展“千忆千寻”项目,推动医养结合机构设置认知障碍专区,配置专业床位120张,精准服务失能失智老年人。擦亮“幸福食光”助餐品牌,建成15分钟助餐圈,9家街道级助餐中心、74家社区助餐点实现服务全面可及。近五年来,先后荣获全国医养结合示范区建设单位、省级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创新示范地区、全省首批“示范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地区”,并受省政府督查激励表扬。

  聚焦民生保障,民生品质更加可感可及。深入落实“3610行动”,出台11份政策文件,规范救助流程,建成“1+6+N”区街社三级救助站点体系。打造“善助新吴 救在身边”品牌,构建“1+9+X”困难群体帮扶体系。“护光计划”获评省级优秀案例。连续3年为困难群众购买医惠保,开展“为爱充电 冬暖夏凉”活动,精准支持特殊群体大额药物支出。创新“基金救助+项目帮扶”模式,设立面向特殊困难群体、困难学生等领域的专项基金。2020—2024年,实施各类慈善救助项目90余个。深化婚俗改革,加快婚姻登记机关场所提档升级,在全市率先开展婚姻家庭教育辅导,2024年创成江苏省首批5A级婚姻登记机关。

  经开

  精准纾困,筑牢民生保障网。首创出台“夹心层”群体分层分类救助政策,实现生活、医疗、教育一体化综合帮扶。率先建立医疗补助“直通车”制度,依托辖区医院为困难对象提供无起付、无押金的直通救助。健全社会救助监管体系,规范业务监管,落实第三方入户调查,提升兜底保障质量。

  提质增效,激发养老新活力。按照“旗舰型、升级型、基础型”分级原则,分层分类优化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网络布局,全区3A级及以上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占比81.82%,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三级及以上养老机构占比85.7%,全市领先。其中,太湖养老服务中心为江苏省首批确定的五级养老机构,团队管理、服务品质、照护水平均为行业标杆。聚焦提优助餐供给服务,在全市率先实现辖区内老年人助餐服务可及率100%,率先实现老年人助餐补贴全区范围内“通兑通享”,分层分类给予老年人每日一餐补贴2—15元,给予助餐服务机构一次性建设补贴3—5万元,运营补贴1—8万元,各类助餐补贴标准全市领先。区级呼叫服务中心整合资源,平台上架为老服务102项,实现“服务有温度,响应有速度”。

  主动挖潜,彰显社会事务新作为。在守护未成年人成长方面,打造“‘经’心为童”特色品牌活动,开展“一欣相伴 童心结对”“心与心愿”等关爱项目。区划地名方面,5个地名成功跻身无锡市地名文化遗产名录,巡塘桥入选省级地名遗产名录。社会组织发展方面,从促进作用有效发挥、强化工作保障出发,大力培育社会组织,2家评为4A级社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