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下的农业生产告别了“靠天吃饭”的传统格局,实现了从被动适应自然向主动改造自然的转变。人间四月天,走在锡山的田间地头,使用分子标记破译水稻“种源密码”、通过精细化种苗繁育发展智慧渔业、以数字技术赋能“无人化农场”……科技引领下的农业生产将一幅充满科技感与高效活力的现代农业画卷徐徐展开在眼前。
科技破译“种源密码”,加速生物技术育种进程
“这是从海南南繁基地取回的水稻叶片,总共有3万多份。我们正在对样品进行分子检测,并取稻苞的雄蕊开展花药培养工作。目前已经接收约15000个稻苞。”浙江大学—无锡锡山现代农业联合研究中心技术骨干汪庆最近正在忙碌地进行水稻的分子检测与花药培养工作。汪庆说,通过花药培养、分子标记等先进的育种技术,可以破译水稻“种源密码”,传统育种往往需要4—5年时间才能培育出一个稳定的新品系,而通过生物技术,最快1年就可以完成新品系的培育,育种周期缩短的同时还使选育过程更精准。
农业新质生产力,科技打头阵。据悉,浙江大学—锡山现代农业联合研究中心2025年计划开展水稻新品种参试29个,申请省级蔬菜新品种1个,国审蔬菜新品种1至2个。汪庆表示,他们将致力于为无锡培育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优良食味蔬菜新品种,使“锡”字号品种走向各地,大力提升无锡生物技术育种水平和影响力。
从“一尾苗”到“一条链”,渔业生产呈现立体发展
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层架式育苗设备开启水产繁育“智”变新时代。走进位于厚桥街道的江苏中水东泽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水产工厂化育苗基地一期车间,螯虾孵化区里一排排叠层小隔间整齐地排列在四层的金属架子上,红螯螯虾虾苗正在苗床上孵化。叠层小隔间配备有自动收苗装置,以及保证水体持续更新的水循环系统。“普通土塘苗种繁育的红螯螯虾出卵率一般在20%—30%,但在此培育成幼苗的成功率可达到60%—80%。”江苏省(锡山)螯虾科技小院研发总监包景文说,这些设备属于他们自主研发的专利——“一种适用于红螯螯虾的层架式育苗设备及育苗方法”。他们会根据红螯螯虾的生物特性人为调控虾苗的生长环境,包括温度、水质、含氧量和饲料等。同时通过调整雌虾与雄虾的比例等精细化繁育手段,排除不必要干扰因素,提高繁育成功率。
从“一尾苗”到“一条链”,现代渔业生产呈现高质量立体发展格局。基地负责人韩敏介绍,目前中水东泽建有300亩左右的现代化渔业示范基地,包含淡水产品苗种设施化繁育车间、健康养殖示范、淡水产品供应链暂养系统及智慧渔业系统,公司已授权20余项专利,并获得省、市多项荣誉称号。目前,淡水龙虾苗年产量达到了500万尾。
(下转第2版)
科技“智”引,锡山农田铺展新画卷
(上接第1版)
智慧农业赋能“无人化农场”,传统农业转型新路径
一条智慧农业的高效发展路径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型提供了生动范本。在羊尖专业农机合作社,约500亩的“无人化农场”集成示范基地通过使用农业生产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了农机作业与田间管理的数字化。
合作社内,无人驾驶拖拉机、无人驾驶插秧机、无人驾驶植保机、无人驾驶收割机、植保用无人机等各类智能农机设备齐全。羊尖专业农机合作社负责人孙科介绍,作业轨迹、作业地块、作业面积、作业进度、作业质量等情况都会自动生成数据并录入系统,做到“有图可看、有据可依、有数可查”。不仅如此,依托物联网、无人机、AI算法感知等设备与技术,可以实现对水稻苗情、病虫草害及长势情况的分析和诊断,并提供灾情预警,实现从播种到收割全过程的智能化。孙科介绍,插秧机插秧作业后,无人机会采集秧苗图片,通过系统巡田功能应用,可以实现对于基本苗的有效判断,提醒合作社是否需要进行补苗,从而提高田间管理能力,降低成本。据统计,与传统农业相比,“无人化农场”每亩可节约种子2公斤以上,增产10公斤,燃油与人力成本分别降低10%和65%左右,土地利用率提升0.5%-1%,让农业有“智”更有“质”。
(尹晖、邹晓琳、通讯员 陈方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