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正值晚高峰时段,长江北路上车流如织。伴随着螺旋桨发出的“嗡嗡”声,只见一架无人机腾空而起,在空中匀速飞行,路旁的交警正通过无人机高清摄像头传输的画面,实时掌握车流的情况,并通知巡逻警力按照指令赶赴指定地点开展交通疏导。这是新吴交警大队民警利用无人机在开展日常巡逻任务的一幕。
在科技兴警的战略指引下,无锡市公安局新吴分局交警大队围绕全时空响应、主动式制空的空地一体“无人机+”现代警务新模式,深入挖掘警用无人机在交通态势预警、交通疏堵保畅、交通违法查处、交通事故快处、交通组织优化等领域的功能优势,全力推动无人机“大范围配备、多场景使用”,提升空地一体化协同作战能力,为辖区交通管理工作插上“智治翅膀”。今年以来,大队共启用无人机飞行2700架次,累计飞行时长约1800小时。
重点路段“立体巡防”,高效保障景区安全
春风拂面,正是踏青出游的季节。作为总台春晚分会场的梅里古镇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打卡拍照,成为当之无愧的“网红打卡点”。
“在大型活动安保中,无人机可以在活动上空进行持续巡视,实时监控景区周边道路交通流量、事故隐患等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为科学合理布置警力提供了支撑。”新吴交警大队副大队长周骏说,在今年元旦、春节、清明等假期的交通保障任务中,大队将无人机投放在辖区2个高速公路出入口、5条快速路主线以及梅里古镇、奥特莱斯等人车密集路段,实时掌握车流动态以及路段通行情况,通过高空喊话提示车辆有序行驶,平均拥堵时长缩减20%以上。
为应对激增的交通压力,保障游客安全出行,新吴交警利用无人机在景点景区周边值守、早晚高峰拥堵路段常态化巡飞,可以快速锁定拥堵源头,通过实时回传现场图像,做到“现场双向可视”,辅助后台指挥员精准决策,实现空中远程喊话、堵点快速疏导,已累计处置突发事件106起、路段拥堵预警98次。
同时,新吴交警健全值守备勤机制,依托铁骑快反点、路区工作室等阵地,健全无人机备勤值守机制,通过网格布机、人机绑定、随车随摩作战,确保接到指令后立即响应、立即出动。目前,无人机到场平均用时2.8分钟,到场时间缩短30%以上。
施工作业“空中监管”,精准排查安全隐患
目前新吴区地铁5号线、旺庄路公铁立交工程正在全面加速建设。由于在建工地多、围挡范围大、建设周期长,传统的路面警力巡逻和低角度监控,对于掌控道路周边安全隐患有较大的局限性。
在施工监管方面,无人机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4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强对流天气给市民出行带来严重影响,辖区多处施工工地围挡损坏,影响车辆正常通行。新吴交警立即启动无人机对全区65个在建工地开展全覆盖巡查,发现围挡损坏等隐患12处,均第一时间通知整改到位,有效避免发生次生交通事故。
“我们通过无人机不定期巡飞拍摄施工现场的实时画面,最大限度弥补隐患排查的盲区和死角。”新吴交警大队十中队中队长徐伟说,无人机可以第一时间发现违法占道施工等交通安全隐患,为秩序维护、隐患整改、施工监管决策带来便利。同时,无人机还能通过机载扩音器与爆闪灯等设备,向过往车辆发出音频与视觉警示,提醒驾驶人注意避让施工区域,为施工安全与周边道路秩序的维护提供了坚实的保障,目前大队已累计排改道路隐患133处,约谈违规占道施工单位8家。
事故勘查“全维视角”,快处善治排堵保畅
以科技赋能交管,为城市交通管理注入新动能。随着城市机动车保有量激增,轻微交通事故如果不能及时处置,极易引发道路拥堵、二次事故等问题,而无人机入列警队后,新吴交警实战能力持续增强。
4月16日,当日值班长徐伟看着指挥室监控屏幕上出现的道路拥堵情况后,立即指派就近无人机前往勘查。随车无人机从就近的铁骑摩托车处升空,不到3分钟就飞到现场,顺着拥堵车流立即找到了前方因剐蹭而停下的两辆机动车。“车靠边、人撤离。”在拍照固定事故证据后,无人机远程指导双方驾驶人报警快处,高架道路随即恢复正常通行。
为最大化发挥无人机效能,新吴交警的12套无人机全部搭载事故勘查“智绘”系统,以俯瞰视角记录事故数据、拍摄现场全貌、固定现场证据,实现交通事故的快到快勘快撤。“以往接报高架道路事故,铁骑一般要10分钟左右才能到达现场,现在3分钟以内无人机就能到达,并能即时固定证据,这在处置高架道路交通事故方面时间优势更加明显。”新吴交警大队民警谢俊杰说,今年以来,大队已利用无人机累计开展交通事故现场勘查202起、勘查时长平均缩短约50%以上。(杨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