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热闻

在“上新”运动场景中激发健康消费活力

  通过赛事辐射餐饮、住宿、旅游等拉动经济增长,已成为热门体育赛事的“标配”。锡马“赛事热”直接作用于运动装备、营养管理等上下游产业,拓展了健康产业消费空间。现在,各类健身房进驻商业综合体、社区街道,运动器材与装备不断推陈出新,智能穿戴设备持续迭代升级。面对不断扩围的运动健身需求与消费趋势,只有不断“上新”运动场景,创新优化各类服务体验,才能更好地激活健康消费新动能。

  随着健康消费群体日趋年轻化,运动健身领域的消费意愿显著增强,具有较大的增长空间。近几年,城市公园、桥下空间、滨水绿地等不少城市空间更新为公共运动场所,成为附近居民休闲运动的好去处,但大部分器材仅有基础保健功能且品类单一,难以满足年轻群体日益个性化、精细化的运动需求。运动健身燃烧“卡路里”,还要用新场景、新服务释放运动消费潜力。

  丰富日常的运动消费场景,首先要增加家门口的运动健身点。上海市许多社区把共享健身房开到了居民家门口,如四川北路街道和华阳社区的市民健身驿站,设施齐全、器材专业,提高了“15分钟健身圈”覆盖率。长沙市湘江新区一社区在征得全体居民同意后,将闲置的架空层改为共享健身房,价格亲民且无人推销,得到了小区居民的广泛好评。社区街道要用好辖区内的“金边银角”,活用住宅区闲置空间,增加一批价格亲民、设施齐全且居民举步可达的社区健身房。此外,还可以错时开放中学、高校及办公楼运动场地,加强监管、分时段运营,提高存量资源利用率。

  释放运动动能,还要上新更专业、更科学的运动服务,满足个性化需求。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体重管理”成为热词。近日,北京市通州区全社区体重管理门诊全面开诊,将服务下沉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除体重管理需求,许多上班族精神不振、腰背酸痛,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对科学运动提出了新需求。“家门口”的健身房可以牵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引入专业力量、推出专业化课程,针对不同群体需求进行科学健身指导,创新“体卫融合”模式,更好诠释“运动生活化”理念。(周邾语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