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陈冬第三次走过问天阁前的出征路。从神十一乘组航天员,到神十四乘组指令长,再到神二十乘组指令长,47岁的他用15年时间做了两件事:飞天和准备飞天。
“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中国航天员明知艰险,仍一往无前。
选拔和训练航天员是一个国家可以独立自主实施载人航天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几批航天员和数代航天人的共同努力下,我国航天员培养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
首批航天员的选拔和训练没有可借鉴的经验,一切都是从零摸索,在标准设置上只能从难从严,就高不就低。最终,1500多名空军优秀飞行员中仅有14人入选。
如今的航天员训练,涵盖载人航天工程基础、航天医学基础等基础理论,航天器姿态控制、手控交会对接等各项操作技能,正常飞行程序、应急飞行程序等模拟训练,还有贯穿航天员整个职业生涯的体质训练、心理训练及航天环境适应性训练……
时至今日,我国已有26名航天员出征太空,圆满完成10多次载人飞行任务,20次空间出舱活动,5次太空授课。
今年3月,作为神舟十九号应急救援飞船的神舟二十号解除待命,飞船系统全面开展质量确认,确保飞船质量受控,实现发射场阶段零故障、零缺陷、零疑点。
又一次,所有托举神舟飞向太空的力量在这片土地上凝聚。这股合力是磅礴的、经久不衰的,也是灵动的、开拓创新的。
“火箭系统进行了20余项优化改进,在可靠性提升方面,全箭可靠性指标0.98,安全性指标0.997。”“90后”火箭工程师陈牧野介绍。
测控系统擦亮了捕捉神箭腾飞的“眼睛”,通信岗位用四通八达的通信线路架起连天接地的桥,当地政府、牧民也加入了神舟任务联合巡线护线活动,全国人民的目光再一次投向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空间应用系统专家仓怀兴以十分风趣的语言介绍了神舟二十号上行的空间科学实(试)验——
斑马鱼“再上”空间站,它虽然小,但跟人一样是脊椎动物。这一次旨在破解制约人类长期太空生存的问题。空间站将迎来“新精灵”涡虫,这个或许大家更感兴趣,研究成果可能帮助人类克服细胞老化、延缓衰老。
探寻链霉菌的“开疆扩土”能力,将为构建地外生态,例如火星生态,提供重要理论指导。
“我们在天上,就是地面科研人员的手、眼、脑。”飞赴太空前,陈冬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空间站的科研成果一定会为民生服务。”
神舟二十号任务发射前5天,中心气象部门发布次日大风沙尘蓝色预警,最大风力5至6级,阵风7级有扬沙,还有可能出现短时沙尘暴。
此时,船箭组合体已转运至发射区。如果细小的沙粒被大风吹进精密的航天器里,后果不堪设想。
酒泉发射场打响了一场“立体式风沙阻击战”。他们利用空调系统打造“呼吸净化器”,将发射塔内空调机组滤网全面更换为全新高密度滤网。对付塔架上的孔洞缝隙,没有省力的办法,科技人员吊着安全绳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反复排查,把防爆泥胶加发泡材料填进去、再压实。
据科技人员王作兵说,他们连续奋战15个小时,封堵孔洞200余处。
精神之光,照耀寰宇。烙印在每一个航天人身上、薪火相传的载人航天精神,已经成为了一座永恒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