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首届具身智能机器人运动会最后一天,人形机器人百人会会议举行,当人形机器人“青龙”稳稳行至舞台中间,它与主持人的话筒传递成就了一帧颇具象征意义的历史性画面。
具身智能产业发展得飞快。当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成为共识,我们也在见证制造业接轨未来赛道所掀起的一场产业风暴。这一场声势浩大的盛会将置换出怎样的产业宝藏?长三角制造名城无锡的大胆“想象”,正在重塑城市面貌。
为企业“定位”:聚力创新,发挥优势
无锡,向来是一个善于抓住机会扬产业之长的“聪明角色”。
人形机器人在田径场上奔跑、在绿茵场上踢球,与人类开展“对话”,进行智商上的“博弈”……这场运动会让充满“科幻感”的未来场景真实可触。
足够“特别”的外表下大有乾坤。运动会期间,人才、技术、资金、企业实现了短期内的高度集聚。超150台机器人的电机运转“律动”遍布场馆,100余个科研团队、知名企业及高校代表参与。
这里有产品:机器人灵巧智能研究院的“灵巧手”、意优科技的一体化关节模组等核心零部件,软通天擎即将批量中试的天鹤C1、陆吾智能的桌面级机器人等整机产品。这里也有技术:腱绳传动在灵巧操作中的应用优势,机器人运动过程中放缓能力、算法能力、关节灵活度的平衡,视觉分析在数据采集过程中的探索……
无锡企业无疑是运动会最热情的拥趸。“这样的机会并不多。”陆吾智能抓住了这次机会。同样都有双轮足机器人产品,但是面向不同的开发市场,在与本末科技的交流中,陆吾看到了将两个不同双轮形态融合到同一台机器上的技术路径的可能性。“这对我们丰富产品类型、满足客户需求带来新的启发。”企业相关人士表示。
无锡巨蟹智能携“小蟹”出展,现场人员介绍:“要形成人形机器人的全身并应用于产业,还需要相关产业链的协同。”在运动会专设的零部件区,无锡威孚高科、蔚瀚智能、腾马精密传动等“无锡牌”优势产品亮相,时刻准备着“递出名片”。
互加好友、保持联系,把“短线”拉成“长线”,这样的操作在现场比比皆是。这一企业间的交流行为,自然演变成与城市产业的互动。“运动会结束后,要再去无锡各处看看。”上海鲸鱼机器人副总裁兰之君表示。鸥宝机器人也按捺不住想来看看的心情,相关负责人透露,要来无锡各个人形机器人产业园区转转,寻找合作伙伴。
多项“牵手”在此次运动会期间实现。伟速达与天奇自动化达成采购意向,恒毕昇、程天科技、博明维股份等项目企业组团签约入驻惠山区的人形机器人产业园。从珠三角来到长三角,博明维CEO谢飞看到了这里的制造实力和配套能力,(下转第2版)
发力新赛道,“无锡智造”挺进广阔蓝海
(上接第1版)他表示,将在这里组建一个新的技术人才团队,把无锡作为企业扩大“出海”的“根据地”。
为城市“定调”:走在前列,肩挑重担
“让无锡成为具身智能的‘首站’。”意思是,当你想到具身智能,你就会想到无锡!这是这场盛会带来的最直观的正向冲击。
“人形是什么?只有明确了标准定义之后,我们才能避免一些重复研发。越早制定标准,我们才能确定人形机器人的技术路径,解决数据采集有效迁移等实际问题。”上海卓益得机器人创始人李清都认为,“百模大战”带来的经验告诉我们要尽早确定标准、形成分工。这一呼唤在百人会会议上得到回应——中国电子学会首次面向全行业公布应用场景图谱与标准体系框架编制。图谱覆盖工业、服务、应急等各大领域核心场景,体系框架则构建了“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的全链条规范。
“让这一声音从无锡发出,就等于将城市与这一产业深度绑定。”无锡位列“第一梯队”,吹响了具身智能产业建设培育的“冲锋号”。会上,无锡发布的关于建设“人工智能+”标杆城市的政策意见,提出设立5亿元的人工智能专项资金、10亿元的人工智能市场化产业基金。
走在前列、肩挑重担,无锡更需想清楚自己的角色定位。做上海等科技研发高地的“成果转化地”,做支撑机器人垂类场景开拓的“数码头”,做关键零部件制造与配套的“一站式仓库”,在这场产业“大分工”下,这次运动会也让行业看到了无锡态度。
会上,人形机器人地铁安巡检场景应用项目、白色家电行业人形机器人采购应用项目、中小学教育领域人形机器人采购项目、养老机器人在医康养护场景下的应用项目等签约,同时无锡面向行业发布了近300台机器人的需求清单。从工业制造领域到安防、教育、养老等各类社会民生领域,无锡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进一步扩容。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场景的开放及近300台机器人的采购需求清单,也是无锡递出的一张“合作名片”。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随着相关合作签约的落定,无锡正从技术的接纳者向关键核心要素的输出者转变。
无锡市具身智能机器人工业数据采集与实训中心的揭牌有力印证了这一点,作为国内首个参考汽车制造工况的机器人实训基地,该基地将持续开展机器人作业数据采集,为后续机器人参与产线协同作业、产线场景改造等环节提供技术支撑。“无锡是汽车及零部件的巨大生产基地,汽车生产制造仍有上下物料等需要依靠人力的环节,相信无锡在实训中形成的人形机器人‘方案’将补足这‘最后一公里’。”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江磊评价。
为产业“定势”:明晰方向,破解难点
市城运中心、惠山区城运中心、惠山区长安街道指挥中心消息称,在观赛采取预约制的情况下,运动会25日当天吸引了近5000人线下参赛观赛,各个时段预约名额饱和,不光专业人士,市民参与度也很高。
“运动会不光是机器人对实际应用场景的适应和展示,也是让普通市民对机器人场景的一种适应训练。”业内人士感慨,“具身智能”已从学术概念进化为产业热浪,在今年达到了市场竞逐的沸点。
保持清醒认知、把准行业趋势。运动会期间,一次次的“头脑风暴”为产业提供了前瞻。
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丁汉认为机器人未来的增长点在于养老机器人及医疗机器人等领域。要达到理想的应用,机器人在“走好路”的基础上还要能“干好活”,所以如何使用人工智能大模型让具身智能上一个新台阶,是未来的技术难点,目前要加大相关人才培养及核心零部件的供给。丁汉院士在锡领衔成立的锡港沪机器人灵巧智能研究院不久前发布了具身智能机器人产品,搭载了研究院自研的灵巧手和“巨蟹”机械臂,本体可完成30公斤级别部件的柔性作业。
“我们现在拥有新的机会。”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张建伟认为,看到机遇的同时也要正视差距,“在高质量遥操数据获取、多模态感知等技术上,需要深入的跨学科交叉协同,更多的产学研合作、政府侧的支持必不可少。”
聚焦“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的深度挖掘与落脚难点”等行业热点,企业家亦参与话题探讨,以实践过程中的思考与经验为场景到市场的闭环提供助力。天奇自动化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黄斌认为核心模组的研发、精密灵巧操作技术及续航能力都是工业场景机器人亟待解决的问题;乐聚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冷晓琨表示,要真正打开产业空间,应在工业外适当加入一些轻泛化场景,加快大小脑磨合、技术成熟,让人形机器人像手机、汽车一样进入家庭生活;中电海康无锡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兆魁呼吁给机器人更多的成长时间,企业可以聚焦垂类场景“深井”并提供更多特种应用。
一个个掷地有声的观点也将成为无锡产业发展的引领。据了解,无锡目标打造“整机企业牵引、整零部件协同、应用场景丰富”的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到2027年产业规模超300亿元、产业集群企业增至200家、打造不少于300个典型应用场景。
无锡产业显色度“标亮”的同时,一个巨大的“生态圈格局”也在显露。向着这一未来产业的蓝海进发,一场具备足够影响力的具身智能机器人运动会可谓恰逢其时。
(韩依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