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人工智能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必须在全速竞逐中抢抓机遇、抢占先机。4月28日,无锡举办了一场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大会,为新发展阶段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进一步深融谋定方向、储备能力。
人工智能已然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工信部明确,将全力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加强通用大模型和行业大模型的研发布局。锻造人工智能这把“金钥匙”,无锡近年来不断加力。2023年,无锡出台首个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的政策性意见;今年2月,无锡举办新型工业化大会暨“465”现代产业集群建设推进会,确定了以“人工智能+”行动赋能先进制造业蝶变的方向;随后,无锡市建设“人工智能+”标杆城市的政策意见及系列配套政策文件陆续出台,产业“四梁八柱”更坚实。弓拉满、箭在弦,产业推进再掀高潮。
无锡有何资源可以调度?在市民中心布设的科技成果展为“看客”掀起帘幕:集成威鑫H8000处理器、申威A1加速卡等高性能硬件的震泽之星一体机,可形成一整套全自研全国产化的产品解决方案;AI数据服务商澳鹏在锡设立交付中心以来,年均支撑超130家中国客户;全新一代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1正在迈入工业场景;定位“养老赛道”的艾雨文承“大头阿亮”机器人还在不断迭代升级……从算力、算法、数据到系列“AI+”应用,无锡已形成了以基础层、框架层、模型层和应用层为支撑的完整产业链。目前,全市人工智能核心企业超百家。
正是基于这些产业成就和对自身发展实际的研判、分析,无锡定下目标:打造“人工智能+”标杆城市,到2027年,(下转第2版)
发力“人工智能+”,锻造产业突围“金钥匙”
(上接第1版)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超3000亿元、核心产业规模超700亿元。
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路径,则落到了“因地制宜”四字上。有1.4万余家科技型中小企业、8万多家工业企业的无锡,显然在推动人工智能与各类产业的互促融合上有着独一无二的优势。
以实实在在的项目投入,为“人工智能+”标杆城市打牢根基。会上,星测未来星载智能计算载荷生产制造、欧卡智舶华东区域总部及无人船生产基地等一批技术先进性高、市场化前景好的项目签约落地。如莫界科技是AR眼镜核心光学器件供应商及整机ODM企业,其将在江阴落地的AR智能眼镜整机产线项目达产后可年产14万台整机,实现年销售2.8亿元。通过项目投资,无锡人工智能的产业载体也在不断扩容,锡山智能机器人产业园项目、滨湖国联人工智能产业园项目两个园区载体项目规划投资超25亿元,靶向吸引创新型企业与优质项目入驻。
主动融入发展大格局,无锡还招募了一批产业发展“合伙人”。无锡与360集团签署战略合作,计划在锡落地360人工智能江苏总部。360集团将以市场化方式积极参与无锡“智改数转网联”的规划、建设和运营,推动无锡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进程。与华为云计算技术有限公司联合成立的无锡华为人工智能创新中心致力于瞄准具身智能前沿技术,以产业应用场景为牵引,整合华为的技术能力和专业服务资源,助力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无锡还与之江实验室开展合作,计划共建新型城市算力中心,相关人士透露,无锡广阔的制造应用场景也将成为之江实验室AI能力的“落地点”,之江还将持续和氦星光联、国星宇航等无锡企业合作开展太空计算星座计划。
因地制宜推动产业发展,发挥各板块禀赋优势,一套“小快灵”的配套举措应运而生。如江阴要重点围绕集成电路、新材料、纺织服装等行业,强化人工智能深度赋能应用,培育垂类模型、智能终端、智算芯片等标志性产品;梁溪要发挥中心城区优势,聚焦生成式大模型和智能体、智能消费终端,发展智慧商业、智慧文旅等新业态,同时探索人工智能在城市交通、社区管理、数字孪生等社会治理领域的新应用;锡山要依托车联网、电动车等产业基础,主攻自动驾驶、具身智能机器人方向。
值得关注的是,紧抓未来产业机遇,无锡不断完善要素支撑,推动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向优演进。会上揭牌的江苏省人形机器人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是国内首个聚焦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需求的质量基础设施平台,将为江苏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研发、应用场景拓展乃至全产业链技术创新与协同发展等方面提供计量标准检测认证技术支撑。
(韩依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