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昨从市公安局获悉,全市106万余条标准地址已经采集完成。这意味着我市每一室、每一楼、每一巷都拥有了数字“身份证”。不仅如此,标准地址还与市城运中心、市城管局等部门共享。除了能够精准定位,标准地址对智慧城市的搭建与治理有何意义?
“社区民警走访时,常遇到同名地址的情况,比如无锡某个街道存在3个李巷,民警上传数据时会疑惑,究竟是哪一个李巷?”市公安局人口管理支队二大队副大队长季姝姝介绍。尤其是公安部门采集基础数据时,地址需要大量的人工比对与筛选,非常耗费时间精力。“编辑地址和身份证的逻辑一样,身份证前6位是地址码,代表省、市、区县,后8位是生日码,最后是顺序码。以区、街道、社区、具体点位的顺序编辑地址‘身份证’,标准地址具备精准性与唯一性。”
细心的市民已经发现,无锡商铺、办公楼,甚至入户门上都贴上了二维码,这就是标准地址。“不少外地人来无锡报警时说不清楚地址,也讲不明附近的地标建筑。”季姝姝说。报警时,居民可以扫描二维码查看这个地址,公安民警在后台则可以看到精准的经纬度。区域管理也被赋予了不一样的意义。“比如中山路跨越几个街道,如果基层单位报备中山路城市治理相关问题,即使表述模糊,标准地址也可以一步到位。”
数据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共享与应用。106万余条标准地址外,我市还有416万余个标准房间“登记在册”。“居民以身份证号码,可以联通到公安、社保、医保等多个部门,实现资料互通,形成‘身份根’。公安部门把标准地址数据共享到众多业务部门,建立通道、汇聚数据,形成‘地址根’,助力城市智慧化管理。”无锡市公安局大数据管理支队四大队副大队长李加薪说。比如一个商铺的消防设施、房主、经营主体等等,分别对接不同的管理部门,数据共享后可以直接在这一套“身份证”上进行标注。甚至标准地址还可以看到一个点位的“前世今生”,数据上云自动交叉比对,无须人工查重。
“城市管理的未来一定是更智慧的,标准地址可以看成数字世界底座的一部分。”市城运中心相关负责人说。目前我市不少公寓、社区引入数字孪生技术,在一草一木的复刻间,小区域的安全感和管理便捷度显著提升。而整个城市要借助数字孪生等技术来实现精细化管理,大量的标准地址采集正在奠定根基。(崔欣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