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科创周刊

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无锡打出“组合拳”

构建具身智能产业创新坚实底座

  □本报记者 朱冬娅 文/宦玮、敖翔 摄

  4月24日至26日,首届具身智能机器人运动会在锡举办。机器人在田径场上奔跑、在绿茵场上踢球,超150台机器人的电机运转“律动”遍布场馆。随着这场运动会一同走入大众视野的,还有无锡深耕具身智能产业的雄心。

  从顶层设计的谋篇布局到创新平台的加速落地,从真金白银的政策扶持到特色园区的集群发展,无锡正以系统化思维围绕具身智能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以前瞻性眼光出台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打造政策组合拳,全力构建起具身智能生态创新底座,加速奔向这一未来产业新赛道。

  拓场景,以应用撬动未来产业创新

  走进藕塘护理院,一个小巧的白色身影灵活地穿梭于一个个房间,向老人们发出各种健康提示,活泼的声音为病房增添了不少乐趣。“大头阿亮,今天有啥新闻呀?”病房里,一位银发奶奶话音刚落,机器人立即播报起当天的热点事件来。

  这个名叫“大头阿亮”的机器人正是国内首款具身智能养老机器人,由我市企业江苏艾雨文承养老机器人有限公司历经5年研发制造。每天,“大头阿亮”每隔两小时巡逻一次,不仅关注老人健康事项,如有没有及时吃药、护工有没有按时翻身,还留意老人安全,如有没有摔跤等。

  入驻藕塘护理院几个月来,“大头阿亮”照看着护理院,为护士们减轻负担,而护理院不同于实验室的现实场景,也为“大头阿亮”未来技术升级提供了直观的路径方向。“目前,‘大头阿亮’最核心的功能还是看护、预警。后期,我们会给它增加两个机械臂,通过外协的方式来实现一些基础家务功能,像扫地、洗衣、辅助老人换尿不湿等,希望在两年内把升级产品推向市场。”艾雨文承市场总监王腾飞告诉记者。

  为走出实验室的具身智能提供现实场景,这是无锡以应用撬动未来产业创新的扎实之举。在社会民生领域如此,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场景更为丰富。近日,百度智能云千帆大模型(无锡)创新中心携手长广溪智造,发布全国首个“智桨”具身智能机械臂系统,这套“中国脑+中国臂”可应用于汽车、电子、物流等生产作业场景,实现“类人级”自主作业。

  “智桨”的核心技术是让机械臂拥有“大脑”,通过集成视觉传感器和雷达传感器塑造环境感知能力,让“智桨”具身智能像人类一样“看懂世界”。基于深度学习与算法优化的动态路径规划算法,则让机器人能像人类一样快速判断、智能决策,遇突发障碍时可模拟人类“预判闪避”策略。

  目前,“智桨”已实现三大应用场景实测。在汽车制造产线上,“智桨”机械臂可自主识别汽车需打磨抛光喷漆的位置,实时计算角度补偿,无须定制化编程,可节省90%调试时间。芯片制造车间里,“智桨”搬运12英寸晶圆的精度达0.1毫米,可将芯片不良率降至每百片0.1片,而传统设备因振动或视角偏差,通常每百片要报废3片。物流仓储库房内,面对堆垛不规则的货物,“智桨”通过3D视觉扫描+动态路径规划,货物识别到抓取仅需2.5秒,可将单仓日分拣量提升60%,减少40%人力需求。

  布平台,聚焦技术研发打造创新引擎

  技术创新是产业发展的核心引擎,无锡正以实际行动,彰显加码具身智能产业创新生态的坚定决心。在4月28日举行的无锡市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大会上,一系列面向科产融合的战略合作、高能级平台落地,构建起“政产学研金”协同创新生态。会上,江苏省人形机器人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揭牌。这是国内首个聚焦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需求的质量基础设施平台,将为人形机器人领域提供先进的计量检测技术支撑,也将助力无锡在未来产业“新赛道”上抢占先机。

  江南大学智能制造学院教授张秋菊对这一平台寄予厚望。数月前,无锡首个轮腿式人形机器人“艾德”就诞生在该学院,由无锡本土产业链核心零部件打造。“‘艾德’的手臂有6档自由度,手也有6档自由度,如何评价它的操作能力?相信今后省人形机器人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可以提供这方面的测试服务。”张秋菊教授对后期中心提供的测试与认定服务充满期待。

  作为高能级省级创新平台,省人形机器人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的服务能力不止于此。“中心将填补人形机器人专用测量方法的空白,提供人形机器人及相关硬件领域的‘全溯源链、全产业链、全寿命周期、前瞻性’计量测试服务。”中心技术总监刘渊伟表示。

  从高能级创新平台落地,到企业联盟携手攻关,无锡启动了全方位布局。本月中旬,威孚高科、鼎智智能、万迪动力、华光汽车部件、蔚瀚智能等汽车零部件产业链上的无锡本地头部企业集聚在一起,联合成立无锡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产业联盟,旨在搭建起一个开放、共享、协作的平台,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推动技术创新和标准化建设,提高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的性能和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加速人形机器人的市场推广和应用。

  仪坤动力与恒翼通机械就是转型突破的典型企业代表。仪坤动力科技(无锡)有限公司成立于2021年,最初专注于新能源汽车、电动船舶的新型轴向磁通电磁拓扑技术,如今聚焦特种机器人产业链,研发出高性能盘式电机,在体积、重量上比传统径向电机减少30%以上,适应恶劣环境能力更强。恒翼通机械主营汽车精密零部件,在人形机器人热潮下,果断锁定机器人关节领域,研发高精密减速器。

  给政策,树起具身智能产业新地标

  除了系统化思维,未来产业规划还需要前瞻性布局。近期密集出台的《无锡市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7年)》及《市政府关于建设“人工智能+”标杆城市的政策意见》等文件折射出无锡谋势而动、抢占先机的战略眼光。一方面明确未来3年的产业规模、企业集群目标,从主体培育、技术创新等多方面铺就发展路径。另一方面用真金白银打造涵盖市场主体、产业集聚、科技创新等十二大维度的政策组合拳。

  资金是产业发展的 “生命线”。无锡高新区探索构建服务人形机器人产业的专项基金、种子基金等,引导金融机构为初创企业“输血”。梁溪区大手笔组建科创母基金、数字母基金及专项基金,超600亿元的基金规模,为产业发展提供雄厚的金融支撑。土地资源保障也不含糊,产业重大项目优先列入清单,依法依规保障土地等要素供给。滨湖区在特色产业园区布局中,为智能机器人产业量身定制发展空间,加速产业集聚。各区域还结合自身优势,细化产业链图谱,开展精准招商,从人才引进到企业培育,配套一系列政策,全力打造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政策“暖巢”。

  聚焦人形机器人中试、制造、研发等产业链关键环节,一个个特色产业园区新地标正加速崛起。去年,锡山人形机器人产业园开园,一批产业、科创项目与平台集中签约落地;无锡(惠山)人形机器人产业园揭牌,程天科技外骨骼生产基地项目等5个重大产业项目入驻,覆盖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领域。经开区也启动了优必选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园建设,计划5年内打造全市首个超100亿元级产业规模的机器人特色产业地标。

  今年以来,产业创新支持政策更加细化。无锡高新区接连出台小微特机器人三年规划及12条专项扶持政策,加快推进与深圳大族集团合作的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园建设,推动一批人工智能领域优质企业入园。《梁溪科技城机器人产业生态圈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7年)》分类布局三大机器人产业园区,其中,梁溪科技城具身智能产业园计划下月开工,将围绕机器人“大脑”“小脑”及“核心零部件”布局,打造完整的具身智能产业链。

  从顶层设计到政策落地,从资金扶持到园区建设,无锡正以系统思维和全局视野,推动具身智能产业创新向更高能级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