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教育周刊

2024年度江苏省少先队文化建设成果评选结果公布

特色品牌项目助力“红领巾”成长

  近日,江苏省少工委办公室公布了2024年度江苏省少先队文化建设成果评选结果,我市报送的22个项目获评“江苏省少先队文化建设特色品牌项目”,其中“吴文化少科院新阵地建设”“红领巾‘毅行’成长营”等6个项目被评为品牌项目,“未来职业体验课程”“伯渎河边的‘非遗’”等16个项目被评为特色项目。

  校内外紧密联动,促知行深度融合

  无锡市堰桥实验小学为构建少先队建设的多元阵地,将延安精神无锡学习天地、“一包三改”纪念馆、天上村前确定为核心校外实践基地。校内外紧密联动,构筑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少先队活动空间。

  在延安精神无锡学习天地,校长思政课为少先队员打开思想启迪之门。在“一包三改”纪念馆,学校围绕改革创新主题,开展宣讲、微队课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激发少先队员的创新精神。在天上村前,学校聚焦文化传承保护,通过故事讲述、文化节展演、亲子共读等活动,增强少先队员的文化自信。

  为促进知行深度融合,辅导员引导少先队员设计特色研学路线,逐步形成了“校内学习—校外研学”的良性循环。从参观天上村前的早期建设到各类文化活动的深度参与,堰桥实验小学的少先队员全程见证古村保护和发展的历程。文化节表演、新书发布会、漫画展、读书节等活动活跃着少先队员的身影,他们还通过创作读书小报、手抄报、绘画、书法、作文,表达对古村文化的热爱与思考,为文化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堰桥实验小学还积极推动少先队员将所学所思转化为实际行动,有效促进知识与实践的“无缝对接”。该校线下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校园广播等传统平台,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线上借助学校公众号开设特色栏目,全方位展示少先队员活动成果。校内教师深度挖掘课程资源,校外辅导员创新活动形式,形成强大教育合力,共同提升活动品质与参与度。

  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深化与校外阵地的合作,优化资源整合配置,灵活规划活动安排,强化安全管理与评估体系建设,持续推动少先队工作创新。

  在挑战中收获更精彩的自己

  无锡市育英实验小学秉持“雅慧教育——做最精彩的自己”的办学理念,全力推进“红领巾‘毅行’成长营”项目建设,引领少先队员在社会和自然中历练,在充满挑战的活动中锤炼意志。

  育英实验小学以学校为原点,创建了“多社区、多基地、多景点”的活动实践场,组织开展“古韵探寻”“科技探秘”等“毅行”系列实践活动,让每一次活动都成为少先队员成长的精神坐标。同时,学校全面推进“全员导师制”,打造出一支“党团队一体、家校社协同”的导师队伍,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引导少先队员在活动中思考,帮助他们将实践体验转化为成长的内在动力。

  学校在活动中融入项目化学习的理念,加强活动与多学科的联系。育英实验小学的少先队员采摘春茶、守护湿地、探秘山林,在“自然学堂”里发现新知。他们走进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无锡市城市运行管理中心,探索科技的发展进程。

  “我把自己的活动感悟分享给其他少先队员,就能获得一个‘毅行实践章’。”学校举办“每月争章”评比活动,激励少先队员将每次活动的收获转化为多元表达。“人人能获章,人人有成长”的良好氛围积淀形成了少先队员成长的能量场。该校少先队员还会在学校设计的“向上生长成长手册”里记录自己的每一次进步和活动的精彩瞬间。

  职业体验,乐做“未来建设者”

  2019年,无锡市南长街小学“红领巾职业体验社”成立,组织少先队员参与职业体验劳动,在此基础上,学校开启了“未来职业体验课程”项目建设。

  南长街小学以“劳动”为主轴,着力打造了“植物工厂”“半亩田园”“一米云田园”“劳动文化廊”“劳技室”等劳动实践场域,形成多维立体的劳动空间。学校还充分挖掘家长资源、社会资源。在江南大学、无锡地铁集团有限公司、金雨良田农耕园等生产劳动和职业体验空间,定期开展职业劳动体验活动。

  校内设有“小礼仪引导员”“小厨师分餐管理员”“小督察常规巡检员”“小快递簿本分发员”“小DJ广播管理员”等岗位。每个中队都有红领巾志愿服务岗,少先队员在各个岗位上大显身手。

  南长街小学还开展了“家长进课堂,职业劳动我来讲”系列活动。各中队辅导员引导少先队员围绕主题,精心策划队会内容。来自各行各业的家长穿着职业装,走进学校,跟少先队员分享他们的职业故事。

  每逢寒暑假,该校少先队员会跟随父母上一天班,通过实地观察、采访交流、亲身体验等方式,深入了解家长的工作环境、职责范围。通过一段时间的沉浸式体验,队员们切实感受到了各行各业的不易,也更加尊重每一份职业背后的付出。

  做非遗的保护者、传承者

  无锡市梅村实验小学坐落于吴文化的发源地梅村,学校北侧是泰伯庙、伯渎河。因此,学校基于地域特色,把梅村地域资源融入校园,以“伯渎河边的‘非遗’”为主线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活动,鼓励少先队员在探索与实践中成为非遗的保护者、传承者。

  梅村实验小学校内的非遗实践教室是少先队员活动的主阵地,每周组织开展2次社团活动。非遗实践教室内配备了各种器具,满足了少先队员开展各项实践活动的需求。学校还积极与各类非遗传承工坊合作,如钱氏古法酿酒坊、古月琴坊等,拓宽了少先队员的实践场域。

  学校依托课后延时服务时段的特色社团,通过实地探访、查找资料、亲身实践等方式,带领少先队员开展了一系列特色非遗实践活动。比如“伯渎河畔丝华年”活动被分为寻秘蚕桑、煮茧缫丝、植物染色、创意制作、展示推广5个阶段。少先队员课前通过网络搜索、图书馆查阅资料等方式对吴地的蚕桑文化有了初步了解,辅导员在社团课上通过视频、课件等形式系统地向少先队员介绍吴地蚕桑文化的发展过程,并对缫丝、染色、工艺品制作等非遗技艺进行简单介绍。少先队员在了解缫丝的基本方法后,动手实践缫丝的整个过程。之后,少先队员对蚕丝进行植物染色,得到的彩色蚕茧、蚕丝,被制作成钥匙扣、蚕丝扇、灯笼等工艺品,并进行成果展评,全面展示他们在活动中的学习成果。(徐婕妤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