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要闻

接续奋斗,奔赴强国征途

  编者按: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潮头,新时代青年正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追逐梦想,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在无锡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上,青春力量正澎湃涌动——他们或扎根实验室,或跋涉山野,或直面危难,或革新传统,虽领域不同,却以同样的奋斗精神,践行着“强国有我”的誓言。今天,让我们走近这些优秀的青年代表,聆听他们与城市共成长、与时代同呼吸的奋进故事。

  张 锐 产学研转化道路上的“领头雁”

  日前,无锡某汽车零部件企业带着“会点赞”的机器人,亮相全球最大规模的机床工具展览会——2025中国国际机床展,获得一众好评。“高光”背后,离不开锡港沪机器人灵巧智能研究院副院长张锐和其团队的努力。

  初见张锐,并没有感受到其名字中所带的“锐利”之气,说话语调也不高,给人更多的感觉是睿智和儒雅。正是这位总是面带微笑、善于聆听的年轻人,近年来带领团队致力于产学研转化,让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入”生产间,推动着技术向产业落地。

  翻开张锐的简历,可谓亮眼:华中科技大学电力系统自动化博士,2019年获评江苏省“双创博士”,主持横向项目7项,发表论文1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荣获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全国机械工业设计创新大赛银奖,作为主编出版了教材《智能机器人导论》。

  “为具身智能装上‘灵巧手’,用AI为无锡智造赋能。”看似简单的一句话背后,其实有着不少艰辛。张锐坦言,若想与企业达成深度技术合作,研究院往往需要接触到企业的核心机密,没有信任便无法得知企业的真正需求,更无法让企业愿意为还未实现量产的技术买单。

  如何建立与企业的信任感?除了多次拜访企业的诚意,张锐的认真务实亦是原因之一。“张锐总和我们说‘先从小摊子做起来,不要铺那么大’。”研究院技术人员高晓芳向记者道出了她的心声——跟着张锐做事感觉很踏实。除了日常工作,张锐还将这句话贯彻到与企业的合作中,即便是小单子,他亦力求将产品做到“超出期待”,“我们瞄准具身智能的灵巧操作,打造从人形机器人本体到高端柔性制造的桥梁。具身智能不仅需要拥有自主可控的硬件系统,更需要有国产的物理AI引擎训练出更智能的机器本体。”

  谈及未来与规划,张锐说:“我们的目标,每年深度合作2家企业。”他表示,研究院对合作对象的挑选也很“讲究”,期待与愿意在人形机器人赛道上发力的龙头企业,开展长期的技术合作。“我们希望能用技术支撑企业的未来,甚至带动当地产业的发展。”(徐兢辉、陆飞宇)

  李 刚 做优秀训导员培养杰出警犬

  4月底的气温已经不低,不少警犬的专注力显著下降。3岁多的拉布拉多犬“包子”在操场“放风”,市公安局刑警支队九大队警犬训导员李刚一边等待“包子”释放精力,一边思考随后专业科目的训练。

  “包子”是李刚从“奶娃娃”时期带大的警犬,曾被公安部评定为“二级工作犬”。2023年7月,李刚带领“包子”在全省公安机关警犬搜爆实战比武中获得第二,李刚也是全省所有获奖人员中唯一的警务辅助人员。2013年退伍加入公安队伍,李刚不仅从一名军人转为一名警务人员,更从一名爱犬人士晋升为队内优秀训导员,带领“汪汪队”完成各类高难度任务,辅助多起刑事案件侦破工作。

  优秀训导员与优秀警犬是相辅相成的,像李刚这种非“科班”出身的训导员,成长周期要比想象的长。在师父钱鑫的帮助下,李刚不断打磨自己的训犬手法,努力将训犬这项工作钻深、钻透。“我们要学习训犬,更要学习刑侦等综合性知识。”训犬时,不仅要理论结合实践,更考验训导员经验的累积。

  带警犬出任务,警犬能集中精力工作的时间一般只有15分钟。因此,什么时候用犬,十分考验训导员的判断力。“我们首先要观察外界环境是否有用犬条件,比如刚下过雨的室外,气味被雨水冲刷,使用追踪犬效果很差。”李刚说。

  2021年,公安部为打击跨境电信网络诈骗,李刚与所带警犬“卡卡”被省公安厅选中前往执行任务。在持续30天的高强度任务中,李刚所在工作组先后查获各类非法寄递的电话卡、银行卡和优盾1000多个,查缉战果在各组中遥遥领先。“有一批卡藏得非常隐秘,我们派犬确定了方位,然后用人力搜到。”他说。因在多起重特大案件的侦破工作中有较突出贡献,李刚被无锡市公安局授予记功奖励。

  除了队里组织的培训,李刚主动报名大型赛事,努力向“顶尖高手”看齐;通过阅读杂志、观看视频来自学提升素质,做训导员里的“老法师”。如今,三岁的“包子”正值壮年,但培养接班犬已经提上日程——训练三个月大的拉布拉多犬“馒头”,也在李刚的每日计划清单。“犬可以老,但我们九大队的战斗力不能弱!”(崔欣润)

  沈 涵 锚定“蓝天细分赛道”乘风奔跑

  近日,在无锡乘风航空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车间看到,现场正进行着“两机”热端零部件的激光加工、各类涂层、性能考核、精密加工等作业。“我们实现了核心设备及工艺的自主掌握,国内合作客户有航发集团下属多家企业,也吸引了国外重要客户。”公司董事长沈涵表示,由于订单增加,“五一”假期将继续工作,科研就是与时间赛跑,加班成了一种常态。

  航空航天技术门槛高,是一个“高风险、高投入”的产业,沈涵却义无反顾地投身这项事业。“我从小就非常喜欢研究飞机,随着自己的成长,对航空航天的兴趣愈发深厚。”沈涵说。

  沈涵是一名“90”后,曾在国外留学,毕业后就职于国外一家大公司,从事蒸汽注入式燃气轮机的改造设计。在国外的学习和工作经历,让他看到了我国航空航天产业在某些技术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于是他决定回国工作,为我国航空航天产业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2016年,沈涵回国后在一家发动机企业从事燃烧室设计工作,2019年还主持了国内首次燃烧室光学诊断试验,使得光学诊断得以在型号发动机上应用,有效提升了数据的准确性。

  沈涵是一个喜欢挑战的人。2021年,沈涵和20多名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创立无锡乘风航空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专门从事高性能航空发动机热端关键部件加工和先进制造工艺研究。“我在无锡读了高中,这里是我的第二故乡,因此对这座城市有着特殊感情,”谈起为何选择在无锡创业,沈涵坦言,无锡“两机”产业底子雄厚,产业链配套比较完善,人才、资金、用地等政策也非常有吸引力,是航空航天产业发展的沃土。

  公司致力于解决航空发动机面临的“卡脖子”问题,目前已发展到100多人,其中近40%为研发人员,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达40%以上,这些都为实现技术突破提供了强大支持。

  “今后我将锚定‘蓝天细分赛道’,带领团队攻关更多核心和关键技术,为实现更安全自主的航空航天产业链不懈努力,希望助力国产大飞机翱翔蓝天,让飞行旅程更高效、安全、清洁。”沈涵表示。(张安宇)

  李镒嘉 回归大山,探索茶产业年轻化表达

  生机盎然的春日,当许多人赶着上春山的时候,江苏乾元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镒嘉却忙得不可开交。今年“五一”假期,李镒嘉一面忙着接待到茶山开展茶旅活动的游客,一面忙着新品栀香红茶、端午乌米粽礼盒的研发。从单一的茶叶生产到延伸产品开发,再到农文旅融合,李镒嘉的茶香之路越走越宽。

  从小在茶园里长大,李镒嘉心底有一份对家乡茶田和茶文化的热爱。大学毕业面对就业抉择,母亲对她说,“农业是一个可以做上百年的行业,越做就越有成就感。”朴实的一句话让她选择回到家乡宜兴,以青春之力投身家乡的乡村振兴事业。为了成为称职的新农人,李镒嘉开启了一段废寝忘食的学习,深入田间熟悉采茶、炒茶、制茶等流程,奔赴杭州,师从名家进修茶艺,加深对茶艺的理解。“‘茶二代’不仅要懂茶,还要会创新。”她说。

  在老一辈茶人眼中,李镒嘉爱“折腾”,更是敢想敢做。转变老一代一心搞茶园的路子,李镒嘉选择了三产融合发展的新路。她重新整理规划发展思路,根据销售种类细分成乾红早春茶、乾红黑色食品等四大板块,乾红文旅和乾红电商两大新板块也应运而生。2021年年初,李镒嘉亲自上阵当主播,从拍摄茶田短视频开始探索,把丰富多彩的茶事活动带到屏幕前,邀请专家学者、茶界名人高频互动,同时开发适合当下年轻人的健康茶饮产品。好产品、好风景让她快速收获了10多万名粉丝。在直播初见成效后,李镒嘉不忘利用直播电商公益助农,帮助周边乡村线上售卖。

  每年3月至5月,花期碰上新茶采摘期,便是乾红茶园最美的季节。看着满山的风景,李镒嘉又有了新想法。她利用茶园开展采茶制茶体验、亲子挖笋、紫藤花包子制作等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发起茶园旅拍活动为乾元茶场增长人气。

  近年来,李镒嘉获得江苏好青年、江苏省乡村振兴青年先锋、无锡市最美新型青年农民等荣誉称号。作为团队带头人,她并没有因此而懈怠。今年春茶开采期间,李镒嘉牵头成立“宜兴红茶全技能人才班”,破解制茶技艺传承断层难题,并紧跟年轻人消费潮流,主动尝试与宜兴本土新茶饮品牌合作,探索传统茶业的年轻化表达。(蒋梦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