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要闻

向新而“筑”的城市要有更多元的美学表达

  一座城市,何以让人眼前一亮?建筑艺术往往是最直接的一种美学表达。在宜兴丁蜀,由日本知名建筑师隈研吾设计的UCCA陶美术馆以“陶土元素”为核心,取型自龙窑,融合传统陶瓷文化与现代艺术,彰显宜兴“陶都”的美誉和历史底蕴。UCCA陶美术馆、黄龙山矿址公园等不少颇具设计美学的地标建筑让丁蜀这座小镇与国际接轨,焕发出新的生气。近年来,无锡正用现代建筑创新表达出独有的城市肌理,并使之成为城市向新、打破“千城一面”的重要路径。在城市更新、乡村振兴中引入更多的建筑创新创意,不断推进城乡的内涵式发展,向新而“筑”的无锡应有更多元的美学表达。

  作为文明的结晶和生活的载体,建筑通过其独特的形式、材料和空间布局,向我们传达着丰富的信息和深刻的内涵。近年来,无锡的城市面貌有了很大的变化,许多地标性建筑带有鲜明的地域色彩,但一些高楼大厦千篇一律,缺乏个性和地方特色,很容易让人产生审美疲劳。建筑是城市的底色,作为人人可置身感知的公共空间,体现着一座城市的审美价值与文化气息。由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集现代馆舍建筑、古建筑与山水园林于一体,假山、竹林等元素体现出水墨画卷般的江南色彩。实践证明,参差多态的现代建筑能让城市更具辨识度,并通过打造新场景激发出城市发展的生机活力。小巷和乡村作为城市空间的“毛细血管”,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城市品格与气质,尤其需要这种兼具多元文化与个性表达的空间设计,使其更具生态活力和地方文化感。

  吸引更多样的建筑设计落地乡村和小巷,要采众议、集众智。2022年,清华大学与无锡市农业农村局联合编制的《无锡市乡村建设美学导则》正式发布,系统提出“乡村美学”概念,根据资源禀赋与经济生产,以“美”为线索建设一批乡村美学经济体。建筑不仅是物质容器,也是精神载体,融入了设计师团队的理念和对乡村的理解,能带来多元文化交流的新元素、新创意。前不久,海澜之家杯江苏省第三届“青绘乡村”青年文化创意设计大赛颁奖仪式在江阴举行,把青年设计师的视野与想法扎根乡村土地,给乡村发展带来了新创意。让消费场景、乡村空间更加多元,要搭建平台、创造机会,通过赛事、论坛等形式,吸引国内外的设计团队参与设计,在多样化的互动表达中创造新的城乡意象。

  建筑与土地共生长,乡村、小巷的微设计尤其需要在地性表达。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韩冬青提出城市建筑系统观,强调建筑与场所环境、历史文脉的密切关联,倡导城市设计要走向“城市建筑一体化设计”。南京市响堂村坚持“艺术赋能”,邀请设计师、艺术家加入项目改造,将艺术与乡建相结合重构乡村场景,响堂村堂屋在2024年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发布的“最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空间设计类)TOP20”名单,而且发展起了兼具乡土气息与文化体验的多样业态。此外,久居小巷与乡村的居民本身也是设计师,在建筑设计中多多采纳居民的“金点子”,可以让建筑表达更有“含金量”。 (周邾语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