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年江苏省“中学生英才计划”第一批、第二批正式学员名单公布,我市共有22名学生入选。22人来自我市3所高中,无锡市第一中学6人、江苏省天一中学8人、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8人。
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简称“英才计划”或“中学生英才计划”,是中国科协和教育部自2013年开始共同组织实施的人才培养计划,旨在选拔一批品学兼优、学有余力的中学生走进大学,在自然科学基础学科领域的著名科学家指导下参加科学研究、学术研讨和科研实践,进而发现一批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优秀中学生,为国家基础研究领域输送源头活水,同时,促进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衔接,建立高校与中学联合发现、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
2025年江苏省“中学生英才计划”于4月下旬正式启动,参与中学新增9所,入选学生数量较去年增加30%。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4所培养高校共推荐34位英才导师,导师人数较去年增加6位。今年我省“中学生英才计划”,从30所中学遴选出155名学生,在4所培养高校接受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子建等数十位英才导师的指导,深度参与为期一年的前沿领域课题研究。
“英才计划”是观察无锡高中培养创新人才的一扇窗,从中可见锡城入选的学校均尽力为学生提供拓宽视野、实现理想、创新成长的沃土。
无锡市第一中学:构建三层三类课程体系
近年来,无锡市第一中学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课程改革,创新育人模式,坚持以多元课程为载体,以创新教育为突破口,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赛道和新路径,努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
无锡一中始终将课程建设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抓手,构建了三层三类课程体系,通过项目式学习、跨学科融合等方式,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比如,在科技创新课程中,学生可以参与人工智能、生物工程等前沿领域的课题研究,在实践探索中提升创新能力。此外,学校还开设了自然语言理解、三维创意设计、开源机器人等丰富的选修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充分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
为拓宽学生的成长空间,学校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知名高校合作,成立“伟长学院”,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贯通培养。学校联合科研院所打造前沿课程,为学生提供参与真实科研项目的机会。学校还通过开展“科学家进校园”“科技节”“科技夏令营”等活动,引导学生树立科技报国的远大志向,加强思政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让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坚定理想信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江苏省天一中学:形成“三高协同”育人模式
天一中学致力于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40余年,是全国最早开展相关项目的试点学校之一。2013年入选全国“中学生英才计划”江苏首批试点学校以来,学校不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径,已向该项目输送45名优秀学生。通过项目培养,一批优秀学生走上国际学术论坛,获得国家、省、市科技创新奖项,成绩显著。
长期以来,天一中学秉持“协同育人”的理念,以“三高合作”(高中—高校研究院所、高中—高新企业和高端平台、高中—高中合作)为基础,整合资源、开发课程、创新机制,加强学生发展指导,形成包括“育人目标”体系、“合作育人”平台、“课程学习”系统、“教育支持”系统在内的“三高协同”育人模式,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及科研、科创能力。
近年来,天一中学不仅深度推进“中学生英才计划”“创新计划”“沃土计划”等培养项目,还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著名高校合作,依托北京大学“博雅人才共育基地(四星)”、清华大学“求真书院”、南京大学“零年级计划”等平台,开设相关课程20余门,为学生成长提供多元机会。同时,学校通过“三高”联合,在校内建设了涵盖量子物理、人工智能、天文巡星等领域的19个创新实验室,为中学生搭建宽领域的创新研究平台。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孵化机制
一直以来,省锡中持续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优化管理机制,通过开设高一新生竞赛体验营、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孵化机制等方式,培养时代和国家所需的创新人才。
“想象·创造”课程基地、工程教育课程基地主任石晓燕介绍,学校高度重视“英才计划”的选拔和推进工作,制定了“英才计划”校级选拔实施方案,本着公平公正原则,筛选出品学兼优、具有创新潜质的学生参加这项活动,让这些对科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站在更广阔的平台上,在大学导师的指导下参与科学研究,触摸真正的科研。2022年至2024年,省锡中共有8名学生入选“英才计划”,今年又有8名学生入选。其中,2023级学生张木易在“英才计划”全国评议活动中以“探究沙门氏菌胞内生存基因MsgA作用机制及抗肿瘤潜力”和“不同中草药抑菌效果探究及提取方法优化”项目参赛,荣获“全国优秀学生”称号。
石晓燕表示,对于今年新入选“英才计划”的学生,学校会开放相关实验室,组织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对他们进行校内指导,调动尽可能多的校内资源配合高校导师做好日常培养工作,促进他们成长。(陈春贤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