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热闻

更舒适、更智能、更便捷

无锡公交场站将大变样

  无锡交通越来越上档次了!双层巴士不断玩出新花样,公交场站建设自然也不甘落后。

  日前,《无锡市公共交通场站建设指南(试行)》正式发布。根据“建设指南”,未来,无锡公交场站从首末站到枢纽站,从停靠站、候车亭到“巴士邻居”将迎来全面焕新升级,让乘客出行更省心、更舒适。新规有哪些新变化呢?市交通运输局、市公交集团相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进行解读。

  六类场景 集成“新体系”

  “根据‘建设指南’,无锡将打造‘系统融合、立体集约’的公交场站体系,覆盖全市的公交首末站、枢纽站、停保场、中途站、微枢纽、‘巴士邻居’6类场景,在实现‘家门口’就能轻松上车的同时,大幅提升公交服务品质。”市交通运输局运输处相关负责人表示。

  “首末站将不只是公交起终点,更是‘全能服务站’。”这位负责人举例介绍,充电桩、候车亭、风雨连廊将成为站台的“标配”,等车不再“风吹日晒”,与此同时,站台还将新增便民服务区,可以收发快递、购物,甚至能喝杯咖啡。

  众所周知,枢纽站主要功能是公交、地铁、出租车等交通工具的换乘,未来,这里的换乘将更加“丝滑”,步行距离不超过100米,风雨连廊也将实现全覆盖,这样一来,乘客在雨天也能从容转车;而现场设置的实时动态屏+智能广播,能让车辆到站信息一目了然。此外,随着港湾式中途站的建设,公交车“堵路”的情形将进一步得到缓解。

  供公交车“休息”的停保场也将未来感十足。根据“建设指南”,公交车将拥有自己的“智慧车库”,无人驾驶公交专属车位也将亮相;覆盖全市首末站,车辆维护更高效,准点率将大幅提升。

  公交服务 也要“大变样”

  在市公交集团相关负责人看来,“建设指南”不仅规划了公交场站硬件,更是对公交的服务提出了“脱胎换骨”的要求,其中一些要求,直击公交工作的难点。

  比如,电子站牌实时更新,到站时间精准到秒,掐点出门不焦虑;分级分类候车设施优化覆盖,顶棚宽大防雨防晒,优雅候车不狼狈;无障碍坡道+盲道全标配,“全龄友好”出行无忧;“巴士邻居”深入社区,线网盲区全覆盖,3公里内公交“随叫随到”;微枢纽快捷换乘,风雨连廊直通地铁口,步行距离更短;公交场站标配充电桩,开放共享,保障出行“续航无忧”。

  这两年,无锡公交的创新产品——“巴士邻居”逐渐成为社区居民的“新邻居”,自去年1月全市首家“巴士邻居”梁中站启用以来,目前已建成10个站点,站点新服务项目日益增多,真正将公交服务触角延伸至社区居民身边。

  根据“建设指南”,未来,更多的公交将开进小区,并让从前社区的闲置空间变身为“迷你公交站”。

  “‘巴士邻居’不单单是一个线下驿站,还是一个集交通多元化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公交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如今,“巴士邻居”已增设自助服务机,开展社保查询、医院挂号、交通卡业务等服务,未来,还将深度融入居民“15分钟便捷生活圈”,打造“公交+”生态体系,织密市民生活“最后一公里”幸福网。

  全面优化 还有“小目标”

  微枢纽是“建设指南”提出的一个新名词,指的是利用人行道及其周边少量用地将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公交车站点、出租汽车站点(含网约车)、非机动车停放点等三种及以上客运方式集中在一定范围内,能够实现换乘服务的交通场所。

  “下阶段,我们将试点打造10个微枢纽。”市公交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

  未来,这些微枢纽将成为市民家门口的“迷你交通综合体”,整合公交、共享单车、出租车,50米内完成换乘,社区、医院、商圈周边优先布局,解决“最后一公里”难题。

  公交场站的提升,随之带来的是整体公共交通的全面优化。

  据悉,围绕公交都市创建,我市将新辟优化5条公交快线、15条公交主干线、20条公交次干线、20条支微线以及10条高频接驳线,新辟优化8条毗邻公交线路,新辟10条以上定制公交线路,打造10条主题车厢线路。

  “本次‘建设指南’的印发,通过场站升级、线网优化、智慧服务让公交成为市民出行的‘首选’,无论是通勤、逛街还是郊游,都能感受到‘无锡速度’+‘无锡温度’。”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徐兢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