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一条“链”正在助力企业出海。在近日举办的“锡知护新 法筑新程”专项活动中,7个部门共建的“出海企业海外知识产权维权服务链”正式启动。这条以海外知识产权维权为发力点的服务链,会给企业出海带来什么样的助力?化被动防御为主动出击,这条服务链串联起各相关部门的服务措施织密安全网。
一张图片,一个细节的失误,在出海时就可能被诉侵权。无锡某企业在海外市场使用一张网络上的迷彩图片作推介,就突然收到了海外一家企业的律师函,原因是该企业对迷彩类产品注册了相关知识产权。为了不被起诉,这家企业只好花钱和解。“海外不少地区对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相当严格,而我们的企业在这方面的意识相对较弱,出海时容易遇到知识产权方面的困扰。”锡山区检察院副检察长莫斯敏介绍。
“知识产权风险的特点是可预测性差、破坏性强、迅速解决的难度大,给企业的贸易安全带来很大威胁。轻则利润减少份额下降,重则禁止销售失去市场。”市检察院知识产权检察办公室储铭铭分析。
今年,新吴区检察院在为两家企业“法治体检”时获悉,有一家智慧医疗设备制造企业,正经历2起长达近10年的海外诉讼案件;另一家纳米材料类企业,被一家英国公司起诉专利侵权,不久前刚被美国专利商标局“洗清冤屈”。“如果我们的司法保护更早介入,或者企业能够更早提升专利意识,可以避免很多损失。”新吴区检察院经济犯罪检察部副主任张润梅说。后续,新吴区检察院将综合考量企业潜在的知识产权风险、行业发展趋势、竞争对手知识产权现状等内容,向企业提出海外知识产权保护、布局、维权等方面的建议。
知识产权类案件事后弥补代价大,企业要学会主动出击。出海之前,企业最好及时委托专业机构或法务团队,规避出海产品相关风险。此外,技术要及时申请专利或商标,拓宽知识产权护城河。“但一些企业认为,申请专利需要公开,可能会暴露企业的核心秘密,因此不敢申请专利。”华东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教授何敏分析。为此,专家建议企业可以通过申请技术秘密或商业秘密,避免公开。
部分企业已经在海外的知识产权“牌桌”中坐了数年,积极尝试掌握制定“游戏”规则的主动权。锡山区一家企业通过在柬埔寨等国家设立园区,带动一批企业出海。然而,柬埔寨缺少知识产权类等规定,争议纠纷处理效率比较低。在实地走访企业中,锡山区检察院提出建议:园区可探索约定适用的国内仲裁机构,化解具有管辖权的部分知识产权纠纷,助力园区更高效处理争议,全力关注企业经营。
不久前,锡山区检察院相关负责人前往驻园区企业开展法治交流,并赠送《涉外典型案例汇编》等书籍。“在市、区两级检察院的支持下,我们的出海之路越来越顺,这也为我们在其他地区投资增加了信心。”该企业负责人说。
当前,我国熟练应用国际规则的知识产权类法律人才,相较于出海企业规模,供不应求。“这也是最高法以及最高检近年来分外关注涉外人才培养的原因之一,只有拥有充沛的涉外人才力量,熟悉海外的规则才能‘玩转’海外,我们在国际争端中才能提升话语权,才能更好地助力企业扬帆出海。”莫斯敏说。(崔欣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