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叮铃——”清脆的铃声在球桌上空回荡,戴着黑色眼罩的运动员们屏息凝神,仅凭听觉判断球的轨迹,手中球拍精准挥出,一场无声的“战争”在宜兴激烈上演。5月13日上午,由中国盲人协会、中国残疾人运动管理中心共同主办的第三届盲人板铃球交流赛在此拉开帷幕。来自16个省、直辖市的26支代表队、130余名视障运动员展开为期4天的角逐。
盲人板铃球被誉为“黑暗中的乒乓对决”,运动员需全程佩戴眼罩,通过球内置的金属铃铛声判断方位。球桌四周装有20厘米高的弧形挡板,确保球体在封闭空间内滚动,双方通过推、击、挡等动作争夺得分。这种独特的设计不仅考验听觉灵敏度,更要求选手具备出色的身体协调性。“当球铃响起时,整个世界仿佛只剩下声音和身体的本能反应。”宜兴市盲人协会主席杨新平介绍,这项运动能显著提升盲人的康复效果,“很多队员通过训练,生活自理能力都有明显改善。”
盲人板铃球起源于加拿大,1980年首次亮相荷兰残奥会,如今已在30多个国家普及。2018年底,宜兴市残联将盲人板铃球作为盲人群众性体育项目引入,翌年成立盲人板铃球俱乐部,并在2019年首届全国盲人板铃球交流赛中获得团体第三名。在2024年江苏省盲人板铃球公开赛中,宜兴队斩获男子单打亚军、女子单打季军的佳绩,成为省内强队。
“我们通过‘俱乐部+基地’模式,将训练与社区活动结合,让更多盲人走出家门。”第三届盲人板铃球交流赛组委会委员、宜兴市残联理事长任倬表示,此次承办全国赛事,正是希望将本地经验推广至全国,“目前宜兴市已有4个训练点,每周固定开展活动,参与人数超百人。”
(何小兵 图文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