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要闻

美丽农居促城乡“同频共振”

1090个规划发展村年内市区基本完成,江阴、宜兴不低于60%

  本报讯 早前仅28间老旧农房的鹅湖镇谈更上村,最近成为水清岸绿、拥有132户新农房的“新江南人家”,并跻身网红打卡地,日均人流量多达3000人次。昨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农业农村局了解到,乡村与城市“同频共振”,美丽农居建设需先行,近期我市明确1090个规划发展村要达到“今年底市区基本建成,江阴、宜兴建成率不低于60%”的目标,进一步推动乡村“向美而兴”。

  粉墙、黛瓦,绿树、红花,周边是新建的芦苇荡公园、小游园和花田,优美的谈更上村是鹅湖镇拓展的休闲游新空间。“从偏远乡村到热点村庄,是鹅湖实施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新战略的成果,周边农户想改善居住条件则是另一股推动力。”鹅湖镇负责人说。为此,当地镇、村优化布局,多方协调争取了60亩建设用地指标。目前,村里二期80套新农房正在火热建设中,预计明年建成。而在惠山区阳山镇沟南头村,村民们则分批在原地新建农房。“原址原高度分批建设,速度虽然不快,但符合村情,有新房后打算开民宿。”村民张国华说。

  作为示范引领,去年我市首批47个村按“一年规划、三年建成”要求,易地新建或原地翻建农房。“示范村新农房配套补贴力度每户提高至15万元,今年还将开展第二批建设,让更多村民看到房、村、业共兴新面貌,增强建房积极性。”市住建局人士说。

  不具备整村改造条件的乡村,也在稳步推进美丽农居建设。在阳山镇前寺舍村,原先2幢墙有裂缝的农房通过钢筋混凝土加固了,屋旁平整的黑色柏油路替代了遍布裂痕的水泥路,入口处、水边等主要节点增设了绿化景观。“对危旧农房加固、修缮,并将房屋外立面改造、水电路配套改善等纳入村庄整体环境打造,满足了农民多样化改善居住条件的需求,从‘住有所居’提升为‘住有宜居’。”惠山区住建局人士说。当前,全市600多个规划发展村完成美丽农居建设,累计改善农村住房条件5万余户。

  可喜的是,美丽农居建设使闲置农房加快盘活。在宜兴湖氵父 镇洑西村,80%农户加入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通过出租、入股等将140多户闲置农房改造成民宿、特色酒吧、深夜食堂、文化体验工坊等新业态。万石镇通过集中新建美丽农居,引导农民有偿退出等方式改变“空心村”面貌,已节约建设用地指标30多亩并用于公共配套和项目建设,助力打造乡村宜居、兴旺新景象。(朱雪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