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被誉为工业生产的“眼睛”和“神经”,是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的重要技术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计量是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重要支撑”。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计量已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领域,是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话语权的重要体现。通过技术创新、规则制定、标准引领,计量正在成为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战略支撑。
近年来,无锡市场监管系统积极构建产业计量测试服务体系,加强专用测量测试设备、方法、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持续优化“全溯源链、全产业链、全寿命周期并具有前瞻性的”计量测试服务,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保障。更好地将产业计量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为建设“品质江苏”作出更大贡献。
强基固本
激活产业升级“新引擎”
市市场监管部门推动实施《无锡市贯彻落实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行动计划》,全面提升整体测量能力和水平。
计量基础支撑持续加强。紧贴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前瞻布局的需求,建成运行国家物联网感知装备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江苏省数控测量加工设备计量中心、江苏省扭矩与力值仪器计量中心、江苏省生物医药设备计量中心,获批建设国家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江苏省人形机器人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建成数量和运行质量位列全国同类城市首位。
计量科研能力持续提升。落地玻璃线纹尺、风速表检定装置、中频振动标准装置等一批高能级计量标准装置,持续提升对动态量、复杂量、极端量以及在线检定校准能力。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合作共建“研究生实习实践教学基地”。研发应用于电线电缆产业上的非接触式计米器(激光线缆计米器),填补了国内关于激光线长测量仪校准领域的空白。
计量标准升级持续加快。全市依法设置法定计量检定机构3家,拥有3个省级计量专业技术委员会,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研制各类计量测试设备30余套,申请专利40余项,起草各类标准和技术规范40余项,在用社会公用计量标准700余项,数量均位列全省前列。
数智赋能
积蓄科技创新“新势能”
聚焦集成电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多维度、深层次、高水平的计量技术创新攻关,积极推动质量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加大计量服务精准化供给。持续开展“计量服务中小企业行”“中小企业计量伙伴计划”。组织成立全国首个国家物联网感知装备产业计量测试联盟。无锡市检验检测认证研究院参与各类航空叶片、燃气轮机叶片的全尺寸参数检测研究,助力企业解决“卡脖子”问题,累计检测“两机关键零部件”数量20余万台(件)。江苏省数控测量加工设备计量中心主动对接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为国家深海潜水项目“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的研制提供支撑,保持潜水器观察窗在超高水压下的稳定性,助力“蛟龙号”成功潜海。
加快计量服务数字化转型。在全国首创提出“智慧计量”服务理念,支持指导企业通过利用“智慧计量”进行质量管控,助力企业实现“智慧制造”,企业产品生产一次性合格率达95%以上。扎实推进江苏省计量数据建设应用基地(智慧充电桩设施)建设,国家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筹)积极开展电动汽车充电桩“数据比对+精准筛查+靶向监管”的新模式改革试点,推行以远程监测、在线监测、预警防控为特征的监管新模式,打造了新型充电设施智慧计量体系。2024年,无锡市检验检测认证研究院获评全国首批智慧计量实验室建设示范单位。
建圈强链
打造核心竞争力“新高地”
以发挥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等质量基础设施作用为支点,持续提升产业计量支撑能力,助推仪器仪表、生物医药等特色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
加强省级仪器仪表产业园建设。支持新吴区微纳传感仪器仪表产业园创新发展,推动先进计量科技创新成果向仪器仪表产业转化应用,培育形成仪器仪表产业核心竞争力。通过省级仪器仪表产业园的品牌影响和在园全产业链布局的深度辐射,招引仪器仪表相关企业250余家,在园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总数137家。国家物联网感知装备产业计量测试中心为企业自主研发的MEMS压力传感器芯片开展关键技术指标比对测试,为国产呼吸机“中国芯”的创新突破提供了有力支撑。
服务无锡国际生命科学园加快发展。建成运行江苏省生物医药设备计量中心马山服务站,打通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为企业提供生物安全柜、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环境试验设备等130余项的检定、校准业务,基本覆盖了生物医药领域需要的绝大部分检测能力,累计发出计量设备检定、校准证书超5000件,平均为企业节省计量设备检测时间两个工作日,给企业产品赢得充分的上市时间,助力无锡健康产业版图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