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怡荻、杨子毅
近日,人社部公示的拟增加的新职业引发广泛关注。此次拟新增的17个新职业和42个新工种,涉及跨境电商运营管理师、装修管家、旅拍定制师、无人机群飞行规划员等。如今,随着新经济、新业态的蓬勃发展,一批工作时间灵活、环境相对自由的新兴职业受到年轻人的青睐。在锡城,儿童整理师、家政职业经理人、互联网营销师等新兴职业成为青年切入就业的新赛道。
与此同时,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大部分新就业形态的从业者年龄普遍比较低。以无锡顺丰为例,“快递小哥”平均年龄为34岁,从业人员结构呈现年轻化的趋势。随着职业的“更新换代”,如何在人才培养上“跟上节拍”,加速打破新就业形态群体发展的“天花板”,让他们获得更多的职业发展支持、拥有更畅通的职业上升通道,成为亟需关注的课题。
新兴职业细分出小众赛道
在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收纳师”无疑是热门新兴职业。无锡“80后”“全职宝妈”孙芳,2017年出于兴趣爱好,开始接触整理收纳行业。2019年通过专业培训获得日本JALO认证一级规划整理师证书后,她便开启了职业发展历程,如今已成为“遇见生活整理事务所”创始人,拥有了自己的创业团队。
深耕收纳行业8年,让孙芳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行业蕴藏着的巨大发展潜力。“很多人以为收纳师只是简单地整理物品,实际上这个职业正朝着专业化、精细化方向发展。比如,儿童整理、全屋收纳空间设计,就是细分出来的新赛道。”孙芳告诉记者,在工作中,她们发现,经常有客户来咨询:“儿童游戏区域应该放在客厅,还是儿童房?”“孩子马上要上小学了,书桌放在哪儿不影响专注力?”“小朋友不会收纳,东西总是乱丢,怎么办?”围绕客户需求,她带领团队开拓儿童整理服务和装修收纳设计等业务,收获了不少订单。
“3小时亲子整理套餐,收费750元”。记者发现,这一服务价格不菲,是否有客户愿意买单?“几乎每个月都有这样的上门服务。‘儿童整理’不仅关乎物品整理,更是教育理念的传递。我们希望让孩子全程参与整理过程,让家长教会孩子如何养成整理收纳的好习惯。”孙芳说,“儿童整理”虽然小众,但有着广阔的发展市场,一些外地城市甚至已经有了“儿童整理师”这样的工作,公司团队里的骨干不少都是“90后”,拥有在这一领域干出一番事业的职业理想。
随着低空物流等产业的加速发展,快递行业亦在迭代升级,不少快递头部企业都在规划培养无人机飞手。“00后”小杨2022年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毕业后进入无锡顺丰工作,先后在收派员、仓管员等多个关键岗位轮岗锻炼后,最终定岗为“网点经理”。“进入公司,看中的就是灵活的人才培养机制。”小杨介绍,顺丰有管理能力与专业技术并行的双轨制晋升体系,未来在做好本职工作之余,也希望有机会学习无人机驾驶等新技术,为自己的发展开拓出更多可能。
多部门出高招赋能职业发展
从入门到成为业内精英,年轻人的职业发展离不开终身学习和个人技能的不断提升。孙芳说,正是2021年参加了市妇联组织的“锡惠嫂”家政职业技能培训,让她认识到个人力量的局限性,萌生了组建专业团队、开始创业的想法。
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结合新就业形态群体的职业发展需求,我市多部门链接资源、搭建平台,亮出“高招”。孙芳提到的“锡惠嫂”培训,就已从传统的家政技能培训,向培养家政职业经理人等方向延伸,以提升家政从业人员的互联网思维和服务能力,同时通过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举办家政职业技能大赛等方式,培养出千余名高素质的复合型家政人才。
新就业形态群体的学历提升通道同样在拓宽。“没想到上班后,还能读大学!”自2023年我市“求学圆梦”邮政专班开设以来,已帮助80名快递小哥拿到了江南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快递小哥们完成学业后即可获得成人高等教育本科学历。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将加大专班的宣传力度,从快递小哥逐步扩大到外卖员、货车司机等群体,吸引更多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通过攻读本科学历来提升发展空间;此外,还计划在专班的学习中增设无人机飞手培训等课程,帮助学员实现学历和技能的“双提升”。
“如何用AI工具制作爆款短视频?”“小红书账号如何精准引流?”去年以来,团市委在广泛调研、征求建议的基础上,推出晚八点“锡望骑手夜校”,开设无人机驾驶、AI短视频制作、新媒体运营等课程,服务骑手1500余人次。“我们发现,一些骑手有转型或者做兼职的需求,想当网络主播,或是往养老服务、陪诊等方向尝试发展,我们的作用,就是要搭建好平台,为他们的多元化发展提供更多机会。”团市委相关人士表示,今年的“骑手夜校”课程已从青少年活动中心总站逐步下沉至骑手聚集型社区、骑手驿站,方便骑手们就近参与。
期待做大技能培训“资源池”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尽管我市相关部门正大力支持新就业形态群体的职业发展,但在无锡,针对新兴职业、新兴行业,尤其是一些细分领域的专业培训还比较稀缺。“例如,目前无锡还没有针对儿童整理收纳的专业培训机构,我们也正通过自身努力提供一些培训服务,以弥补这方面的空缺。”孙芳期待,能发展收纳相关细分职业培训市场、做大“资源池”,让更多同行有交流学习、共享资源的平台。
“打破新就业形态群体职业发展的‘天花板’,关键在于完善新兴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加快构建‘课程培训—技能认证—就业服务’的闭环生态。”市人社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年轻人的“持证上岗”意识越来越强烈,去年,我市有773人参加了人社部门组织的新业态职业技能培训,“快递员”“互联网营销师”“家政服务员”三类资格证考证人数达8000余人。这说明不少新业态从业人员对专业化发展有着强烈的渴求,愿意通过系统学习掌握行业标准,科学规划自身职业发展路径。
据悉,今年我市人社部门在“省技能人才评价技术资源开发修订项目”中,新增“电子营销师(网商)”“互联网营销师(直播销售员)”两方面题库,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初、中、高级工以及最高到技师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
“我们鼓励年轻人通过考取与自身职业规划相匹配的技能等级证书的方式,来提升核心竞争力、拓展职业发展空间。”对此,市技能评价管理指导中心负责人建议,进一步加大校政企合作力度,共同开发更贴近市场需求的阶梯式培训课程,并通过定期举办行业沙龙、技能竞赛等活动,促进新就业形态群体之间的切磋交流,更好激发从业者提升技能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