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追风”而行,这次宜兴要追的是“微短剧”之风。20日,江苏微短剧公益拍摄服务项目发布暨“创美江苏·宜剧宜兴”创作生态伙伴征集活动举行,作为活动主办方的宜兴抛出“全域外景拍摄基地”橄榄枝,排出了100个拍摄点位,发布了五条精品微短剧创作线路,诚邀各大影视剧组来宜拍摄。发力“微短剧+”,破解城市破圈的“光影密码”,宜兴不仅是“镜头里的风景”,更成为“流量中的主角”,在多元叙事中与文旅、乡村、经济等跨界融合,更好赋能城市发展。
天然场景,新启城市叙事
一部剧带火一座城。当影视剧的镜头对准宜兴,这座江南小城便拥有了破圈的力量。从《你是我的荣耀》中东氿的粼粼波光、太华郁郁葱葱的竹林,以及令人垂涎的宜帮菜,到《余生,请多指教》里龙池山自行车公园的骑行道、陶祖圣境风景区的溶洞奇观,再到近日《全员加速中》在窑湖小镇录制,宜兴的美景、文化与特色元素,通过影视作品的传播,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
“这是一次乘势而上的双向奔赴。”宜兴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焱认为。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达505亿元,首次超越电影票房规模,迎来爆发式增长。今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发布通知,实施“微短剧+”行动计划,旨在赋能千行百业。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宜兴敏锐捕捉机遇,主动拥抱“微短剧+”浪潮。“场景落地与成本是微短剧创作的关键要素,而宜兴恰巧能为我提供一个将创意与现实碰撞的绝佳平台。”长期从事编剧工作的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吴念初一语道破宜兴的独特优势。
宜兴的生态物理空间是天然的“剧本容器”,致力打造全域外景拍摄基地。窄巷、临水街道、青瓦白墙、石桥溶洞……城市拥有许多极具视觉美感的元素,能够轻松适配各类题材的拍摄需求。而从制片角度看,宜兴的场景布局性价比高。以窑湖小镇为例,古街、水岸、院落等场景高度集中,能大幅降低转场成本与时间损耗。
百个点位,配套服务贴心
为了给微短剧的创作提供灵感与丰富的拍摄场景,宜兴根据当下精品微短剧的场景需求,从不同创作类型出发,排出了100个拍摄点位。这100个拍摄点位串起了城市生态、人文、产业等,包含城市特色空间、文化遗迹、自然景观、文化场馆、特色建筑等五大类。其中,城市特色空间既有特色田园乡村、民宿酒店,也有当下火热的村咖场景。在文化遗迹点位中,宜兴味十足,包含有老街文化、名人文化、东坡文化、红色文化等。“微短剧是窗口,透过它,能让宜兴故事传得更远,城市形象立得更活。”宜兴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
根据这100个点位,宜兴还发布了古装奇幻剧、古装言情/武侠剧、现代都市剧、现代乡村田园剧、年代传奇剧等五条精品微短剧创作线路。在当下精品古装奇幻微短剧的创作中,无论是修仙、仙侠,还是穿越、重生这些热门题材,对于场景的奇幻感以及丰富度都有很高的要求。拍摄古装奇幻剧集,宜兴推荐善卷洞、东坡书院、茭渎老街、大潮山郊野公园等7个点位,天然溶洞、山水、寺庙等场景能够更好地丰富奇幻场景的层次感。
政策的助力,让创作更从容。宜兴还为剧组提供了一条龙式的配套服务,包含多项便利措施。拍摄时,提供临时拍摄秩序保障的便利,让剧组专注创作;住宿方面,辖区民宿、酒店提供价格优惠;交通出行,享受接驳优先与费用折扣;提供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利用的便利,真正让剧组实现“拎包入驻,轻松出片”。
镜头种草,解锁发展密码
好内容激发新活力,让“镜头里的故事”与“镜头外的城市”实现双向赋能是宜兴推动“微短剧+”发展的关键。
微短剧的“轻量基因”,让宜兴的山水人文秒变“流量磁石”。目前,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陆续发布6批“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推荐剧目,众多文旅微短剧已成为“种草范本”。吴念初认为,宜兴龙池山自行车公园的茶园、竹林、骑行道,天然适配青春励志、治愈情感等题材,可以在剧本中埋入“龙池山茶园作为主角秘密基地”“竹林栈道上演重逢戏”等打卡点,让观众在追剧的同时,产生“想去实地看看”的冲动,实现“影视引流—文旅变现”的闭环,打造更多消费新场景。
微短剧的镜头转向乡村,便是一部部鲜活的“振兴图鉴”。南京艺术学院副教授张印蓉带领学生在宜兴取材创作的《虾跃龙池》近期将开机拍摄。该剧以宜兴籍“新农人”韩涛为故事原型,讲述主人公将青虾养殖业与乡村文旅融合的发展故事,不仅塑造了新时代新农人形象,更让微短剧成为乡村产业“走出去”的轻量级名片。“紫砂工艺、梁祝传说等本土 IP,不仅是创作素材,也是产业发展机遇。”南京米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艺术总监、编剧张宁宁说。
近期,“宜剧计划”微短剧创作人采风活动将正式启动。从文旅引流到乡村叙事,从非遗活化到产业升级,未来,宜兴将解锁更多镜头外的发展新密码。“通过布局微短剧产业服务体系与生态,能够带动相关项目落地,助力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王焱介绍。(蒋梦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