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邾语嫣
前不久,无锡万象城青年发展型街区热闹开街,在亲水一侧通过立体化场景、社交性主题植入青年消费业态,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前来消费打卡。目前无锡的大型商业综合体渐趋饱和,以支路、小巷为载体的“后街经济”成为撬动消费增量的新支点。作为辅助城市经济舒筋活血的“毛细血管”,后街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布局个性化、体验化的新业态,做热城市商业的“腰带”空间?如何找准后街定位,结合区位、文化、历史等优势,打造出既有烟火气、又有体验感的“后街”场景?记者近日对此进行了探访。
场景迭代
引领开放空间焕新“年轻态”
入夜,无锡万象城的青年友好街区人头攒动,几位歌手在街边驻唱,开放式阶梯营造出活跃氛围,外摆市集种类繁多,几家潮玩商店一字排开。4月底,无锡万象城UP&GLOW LAND沿湖街区变身青年友好街区,释放出浓浓的“青和力”。“在这里可以听歌、逛市集和商店,是欣赏夜景休闲散步的好去处。”市民杨女士说。
位于商圈附近的支马路则深挖消费潜力,将引入新业态作为场景更新的“重头戏”,从而兼具商业活力和旺盛人气,与商业综合体相互引流、双向赋能,带来全新的消费体验。恒隆广场附近的健康路拥有圆圆糯糯、南丫食档等美食小店,吸引了不少市民前往打卡;首店Music Q腾讯音乐线下创新体验店落地崇安寺步行街区,通过“首店效应”点燃消费新活力,满足了消费者的多元需求。
随着城市更新进程的加快,不少街巷的开放性空间创新服务既有新意、又接地气,迸发出新的活力。走进富力星光里商业街区,许多特色鲜明、富有设计感的店铺映入眼帘,如BOB运动街区、六月买手集合店、研宠社、金金锵手作……富力商管华东区副总胡国兵介绍:“在更新运营中我们一直优化业态布局和氛围营造,指导店铺设计做到‘一店一色’,集‘食、游、娱、购’于一体的主题风情街凭借混合功能向周边辐射,将吸引更多市民来此闲逛、就餐、运动。”
“后街”不仅是商业聚集地,也是生活与文化的交汇点,在消费更趋体验与个性的背景下生长出更加“混搭”的场景和功能,为消费者提供更多元选择。“未来会持续以主题性和参与性为重点,增加户外和社交场景,打造天然草坪、搭建露营空间,还将结合外摆场景打造集装箱夜市,玩出敞开式商业空间新花样。”胡国兵说。
文化赋能
呈现“后街”的地方独特性
不同于商圈、主街,以支路、小巷为主要载体的“后街”承载空间有限、项目体量小,业态布局呈现密集性、多样性特征,尤其需要把握“小而精”的空间特征、找准具体风格指向,从而体现出后街独有的竞争优势。
前西溪、复兴路等后街涌现小众个性的优质精品店,海岸城·八方汇开设外摆场景升腾“烟火气”,新地假日广场集聚韩餐日料、塑造国际风情交流地标。联动区域资源、整合优势禀赋,每条后街都体现出自己独有的特点,让很多消费者眼前一亮。据胡国兵介绍,在富力星光里商业街区更新前,负责团队针对区域内外资企业和消费群体开展市场调研,交流特色业态的场景与设计特点,进行主题定位、项目调整和业态组合,突出多元融合的国际风情街特征。
历史文化街区同样深挖在地资源。苏宁广场旁的新生路不仅有越荟西贡越南餐厅、岐余食堂中华料理等特色餐饮,具有岁月印迹和文化气息的小娄巷也位于其间。在小娄巷,不仅能浏览锡山秦氏历史人文展陈馆一窥历史,还能在不晚手作商店、小曼园等特色店铺享受新潮体验。
融合传统与新潮,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发展打破老巷古街“千街一面”的审美疲劳,兼具地方文化感与现代生活气息,体现出与时俱进、兼容并包的城市品格与底色,也体现着城市发展的“厚度”。据梁溪文旅集团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以文化保护为核心,在商业布局上注重在地文化的呈现,让市民旅客可以在传统文化体验中品读城市,同时积极引进国际品牌、首店、小众店等消费新业态,将街区升级为新旧交织、业态丰富的网格化漫游街区。
需求导向
进一步挖掘“后街经济”潜力
在城市更新的大背景下,如何让城市更有个性、更具吸引力?潜在的竞争力往往就在于城市里交叉纵横的后街。
今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促进生活服务消费,支持服务消费场景创新、业态融合、产业集聚。从city walk掀起的“逛街潮”、城市更新中的针灸式微改造,到愈发个性化、小众化的消费期待,都不断催生后街生长出新亮点。以市民需求为指向,城市更新中的“后街经济”该如何进阶?
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室潘艺心博士认为,后街商业呈现出自发性和原生性,要充分尊重街巷原有的肌理。如今,城市更新不搞脱离实际的“大拆大建”已成共识。潘艺心建议:“要尊重后街原有的烟火气,保留原有的氛围与底蕴,再与新业态新场景相结合。”同济大学现代化研究院城市更新中心创作总监陈文杰曾参与无锡市稻香片区更新改造项目,“在片区更新中,我们保留了原有的烟火气基调,从美化外观面貌、增加街角公园等方面入手进行了微改造。”陈文杰说。
在城市更新进程中,如何做好顶层设计、进一步挖掘后街经济潜力?关键在于从人的需求出发,打造多元复合业态,彰显城市特色风貌。纵观城市更新与后街经济发展历程,经济活力的涌现与城市能级的提升离不开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的“跨界”碰撞与融合。“要不断将后街与‘首店’等潮流业态相结合,在发展夜间经济中下沉外摆场景,用好数字化手段,整合打包资源、进行品牌营销,并将业态导向从青年友好升级为全龄友好。”潘艺心建议,发展后街经济,城市还要不断提高服务效能,比如做好“微循环”工作,根据地理位置和周围道路状况改善交通,提高可达性,让后街成为市民旅客欣然前往的“微度假”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