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7点,无锡地铁4号线惠山古镇站内,市民陈先生像往常一样刷卡进站。与以往不同的是,他特意提前20分钟出门,只为在站内的“文化客・艺术空间”多停留片刻。“这幅《运河古韵》水墨画,每次看都有新感受。”他指着橱窗里的展品说。如今,无锡地铁的车站里,这样的“文化候车”场景已成常态。轨交空间变身文艺新阵地,优质文化资源正通过创新形式直达基层——“千载大运 一河风雅”无锡名家书画摄影作品迎春展,自3月11日至今,45位文艺名家作品日均观展约9400人次,节假日期间日均观展超3.5万人次。
●轨交空间用文化实现破局
无锡地铁1号线开通时,站内清一色的标准化广告灯箱曾引发市民讨论:“地铁空间能否承载更多城市记忆?”十年间,一场地铁内的“空间革命”已然发生——2500块文化艺术灯箱覆盖全线,39块LED大屏滚动播放数字艺术,5处大型橱窗、10余处小橱窗化身微型美术馆。
“我们统计过,乘客平均在地铁站停留8分钟,这是文化传播的黄金时间。”无锡地铁文化策划部负责人翻开工作笔记:在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无锡地铁启动“纵贯经纬”公共文化艺术季。首季即获得不俗反响,线上传播合计超2384万次,相关车站客流增长20%,打造“校企合作、跨界合作”文化创意工作新模式,引领地铁文化建设进入专业化、系统化的新阶段。
更具突破性的是“文化客”品牌空间。在日均客流5万人次的三阳广场站,150平方米的“视界空间”通过天幕投影技术,将墙面与天幕的高清屏幕联动起来,为无锡城市文化宣传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入选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2025年度“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打造对象名单。
●票卡方寸间让文化“可携带、可收藏”
今年3月,樱花季的鼋头渚人头攒动,“00后”大学生小林将一张特殊地铁票与樱花合影,照片发在小红书账号后短短1小时就赢得几千点赞。“樱花流麻地铁卡太有意思了!”她兴奋地向同伴展示异形票卡,“既实用——可以坐10次地铁,又时髦——用完以后可以当冰箱贴,翻转时里面有金色流沙伴随朵朵樱花飘落,我特别喜欢。”
票卡的文化承载远不止于此。“每次看到票卡上的图案,就像触摸到家乡的脉搏。”在苏州工作的无锡人李先生特别喜欢大运河联名纪念票。据悉,无锡地铁与京港地铁、上海地铁、长沙地铁、徐州地铁、常州地铁、苏州地铁、杭州地铁、宁波地铁等开展跨城联动,共同发行《山色溪光·双城之园》纪念票、《朗韵书香》书院主题纪念票和《因运而生》大运河主题城轨联名纪念票等,通过文创传播无锡文化。
更深层的文化密码藏在细节里。无锡地铁围绕城市文旅景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美食文化及名人资源等维度,精心策划推出《荣氏梅园》《阳山桃花》《泥塑雅韵》《水墨江南·吴冠中》及《傲骨丹青·徐悲鸿》(AR创新互动)等系列主题纪念票,充分彰显无锡深厚的文化底蕴。
●从“空间浸润”到“城市记忆”
走进无锡地铁设计研究院,墙上挂满纹样分析图。太湖波纹的起伏频率、惠山泥人福纹的拓扑结构、紫砂开片纹的裂变规律……这些被解构的文化符号,正被重新编码进新线车站的设计中。通过空间美学与文化符号的深度融合,实现传统文化基因的现代表达,推动无锡历史文化从博物馆走向市民日常生活的公共空间。这种“基因式”传承引发专家学者的关注。“无锡地铁将文化植入通勤场景,创造了‘细胞级’传播——每个乘客都是文化因子的携带者。”在无锡地铁集团档案室,保存着2014年首列地铁的票卡样稿。彼时的设计仅是简单的城市剪影,而今的票卡已成“城市文化芯片”。从“交通工具”到“文化容器”,这场历时十年的转型印证:当公共空间被赋予人文温度,城市便不再只是地理坐标,而成为情感共同体。
“文化建设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市民的获得感上。”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地铁对文化元素的探索或许揭示了“无锡样板”更深层的价值:让文化如水渗入砖缝,直达基层,无声滋养城市品格。(韩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