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专题

普洱:团结作序 茶咖为章 文旅相融

风华踏浪行

  6月的普洱,茶林叠翠、咖树葱茏,澜沧江畔正涌动着民族团结与绿色发展的时代脉搏。在全国党媒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重要时刻,来自全国党媒的媒体代表们相聚普洱,共同启动“党媒赋能文旅,创新传播实践”业务交流暨全国党媒看普洱主题采访活动。本次活动由普洱市融媒体中心与《城市党报研究》杂志社联合主办,由无锡日报太湖湾智库等协办。

  在为期3天的调研采访中,媒体团实地探“红”、亲身访“绿”、用心观“融”,深度采访普洱各族群众守护世界文化遗产、共促茶和咖啡产业蓬勃发展的生动故事,全方位记录普洱在民族团结、生态保护、文旅融合等方面的创新实践和丰硕成果,展示“绝版普洱·香遇世界”的独特城市魅力,共同谱写“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生态文明实践新篇章。

  普洱市国土面积4.5万平方公里,山区面积占98.3%,是云南省面积最大的州(市)。有哈尼族、彝族、拉祜族、佤族、傣族等26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比达61.2%。有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温带5个气候带类型,保存着全国近三分之一的物种,是北回归线上最大的绿洲,是云南乃至全国气候舒适度指数和负氧离子浓度较高、空气洁净度较好的地区。

  普洱是民族团结誓词碑诞生地、茶马古道的源头;还是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初步建成特色生物、清洁能源、现代林产、休闲度假四大绿色产业基地。在这里,26个民族如石榴籽般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守护着“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的庄严誓言;在这里,茶的醇厚与咖啡的醇香交织升腾,绘就兴边富民的产业新篇;在这里,优渥的自然资源与多彩的民族风情交相辉映,铺展文旅融合的诗意长卷。从象征着民族团结的誓词碑,到漫山遍野的古茶树与咖啡,再到充满民族风情的文旅项目,普洱正以其独有的发展模式,描绘着边疆繁荣发展的美丽画卷。

  民族团结,镌刻在石碑上的永恒誓言

  踏入普洱民族团结园,被誉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的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静静伫立,庄重肃穆。1951年元旦,48位各族代表怀着赤诚之心,“剽牛喝咒水”,立下铿锵誓言:“从此我们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这不仅是新中国民族工作的历史丰碑,更成为普洱各族儿女世代传承的精神密码。

  2024年,一封回信跨越山海,给这片土地带来了更大的鼓舞与力量。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回信,嘱托他们要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记心间、融入血液,共守祖国疆土、共建美好家园,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越开越绚烂。

  70多年时光流转,誓词碑的精神在普洱大地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普洱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的“宾弄赛嗨”机制,正是这份承诺在当代的生动实践。

  “宾弄赛嗨”,意为“没有血缘但像亲戚一样的朋友”的民族团结互助机制,将各民族紧密相连。农忙时,傣族群众会翻山越岭帮助山区的拉祜族、佤族兄弟插秧收割;节日里,各族同胞载歌载舞,共享欢乐。近年来,孟连县深入推行“党组织+宾弄赛嗨+X”模式,结对家庭,不仅在生活中相互扶持,更在产业发展上并肩前行。孟连县借助这一模式,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成功打造省级“一县一业”牛油果特色县,建成中国最大的牛油果种植基地。2024年,孟连县牛油果种植面积达12.07万亩,鲜果产量占国产牛油果的八成以上,成功替代15%的进口牛油果份额。孟连牛油果的“334”联农带农利益分配模式,更是成为产业富民、乡村振兴的成功范例。

  茶咖产业,红土地上的醇香经济

  在普洱,云雾缭绕的茶园与错落有致的咖啡林交织成一幅锦绣画卷。凭借湿润季风气候、充沛的日照与肥沃的土壤,普洱这片广袤的热区,不仅孕育出了“世界茶源”和“中国咖啡之都”两张亮丽的名片,还书写了一个又一个“左手咖啡右手茶”的富民故事。

  近年来,普洱坚持以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为方向,全面推进目标市场开拓、名企名牌培育、优质基地建设、茶咖旅融合发展,扎实推动全市茶叶咖啡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普洱景迈山、困鹿山的古茶林,是大自然馈赠的珍宝。千年古茶树扎根云雾深处,枝丫间凝结着岁月的精华。普洱市坚持生态优先,推广绿色有机种植技术,为古茶树披上“科技外衣”。同时,创新加工工艺,让传统普洱茶饼与时尚茶饮料、便捷袋泡茶同台亮相,满足多元消费需求。截至目前,普洱茶园面积达221万亩,毛茶总产量达15.9万吨,综合产值达469亿元。全市现有茶叶初制所2192个,茶叶SC企业393户,规上企业19家。

  在普洱,咖啡的故事同样精彩。普洱独特的气候与土壤,孕育出醇厚香浓的咖啡豆,吸引了星巴克、雀巢等咖啡企业的目光。当地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从种苗培育到技术指导,为咖农提供全链条服务,推动咖啡产业从粗放种植向精深加工转型。

  如今,普洱市咖啡种植面积67.9万亩,生豆产量5.8万吨,综合产值85.08亿元,是中国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品质最优的咖啡核心主产区和贸易集散地,被誉为“中国咖啡之都”。“普洱咖啡”凭借独特品质与深厚底蕴,成功入围2025中国品牌价值评价区域品牌(地理标志)百强榜,品牌价值评价为40.74亿元。除此之外,普洱不断延伸普洱咖啡的产业链,提高普洱咖啡的附加值,冷萃咖啡、冻干咖啡粉、咖啡月饼……普洱咖啡不断推陈出新,在国际咖啡赛事中屡获殊荣。

  如今,普洱市茶叶和咖啡产业发展中心以全产业链思维,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成功,成为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澜沧古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普洱市有机茶园认证面积、认证企业和认证证书数量均稳居全国第一;普洱咖啡获得国家标准及其英文版立项,茶咖产业迈出高质量发展步伐。

  文旅融合,诗与远方的完美邂逅

  青山作幕,绿水为弦,普洱文旅融合之笔,同样在云岭大地上书写着动人篇章。

  穿行在普洱的山水之间,仿佛踏入一幅徐徐展开的生态长卷。在景迈山翁基古寨,千年古茶树与布朗族干栏式建筑相依相伴,勾勒出“茶寨共生”的独特景致。自2023年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这里日均游客量突破2000人次。游客跟随当地村民体验古法采茶、制茶的匠心工艺,围坐在火塘旁,聆听代代相传的古茶林守护传说。在那柯里茶马驿站景区,昔日古普洱府茶马古道上的重要枢纽,如今焕发新生。游客在此驻足,既能触摸斑驳驿道上的历史印记,又能在茶香与咖啡香交织中,感受岁月静好。

  近年来,普洱市精心打造茶马古道文化之旅、民族风情体验之旅、生态茶园观光之旅等精品旅游线路,以及墨江国际双胞胎节暨哈尼太阳节、江城中老越三国丢包狂欢节、西盟佤族木鼓节、孟连傣族神鱼节等特色节庆轮番上演的文化盛宴。还有“普洱周末市民文化节”的常态化开展,让民族歌舞、非遗展示走进街头巷尾,真正实现文化惠民,让市民与游客共享文化发展成果。这些文旅融合深度推进的举措,不仅丰富了游客的旅行体验,更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作为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前沿窗口,普洱的发展活力日益彰显。中老铁路的开通,让这座边陲城市与世界紧密相连;边境口岸人来人往,商旅云集,生态咖啡、有机茶叶、绿色能源等特色产品经此走向全球市场;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进一步提升了普洱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慕名而来。

  从民族团结的精神丰碑,到茶咖产业的醇香传奇,再到文旅融合的诗意画卷,普洱用实干与创新,书写着新时代的发展故事。26个民族携手同行,以茶咖为媒,以文旅为桥,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奋勇前行。(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