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 园
夜市的发展绝非“放任自流”与“严格管控”的二选一,而是一门需要在政府引导与市场自发、规范管理与活力释放之间寻找微妙平衡的艺术。规划层面的“导”与“育”需要智慧融合,政策层面的“限”与“放”需要精准配合,治理层面的“管”与“护”需要体现温度。当管理者以“引导”而非“控制”的心态对待夜市时,城市的夜晚就会焕发出动人的光彩。
每当夜幕降临,锡城大大小小夜市的灯火便如繁星般点亮街头巷尾。南长街的灯火辉煌、湖滨商业街的麻辣鲜香、近湖路网红夜市的摩肩接踵,无不诉说着夜市作为城市“烟火气”代表的独特魅力。然而,与一些大城市相比,锡城夜市无论是规模还是质量均有不小的差距,生长发展的空间很大。
夜市的发展绝非“放任自流”与“严格管控”的二选一,而是一门需要在政府引导与市场自发、规范管理与活力释放之间寻找微妙平衡的艺术。
规划层面的“导”与“育”需要智慧融合。成都锦里夜市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府规划的功能分区和文化定位,以及引入富有地域特色的经营商户。这种“政府搭台,市场唱戏”的模式,既避免了完全自发行为导致的环境脏乱、同质化竞争,又防止了过度规划造成商业僵化。改造升级的杭州湖滨路步行街则通过融合与创新,在保留原有文化特色的基础上,优化街区空间布局,对商户自主经营空间并不干预,使夜市既整洁有序又各具特色。理想的夜市规划应当如园丁培育花园——划定生长空间,提供阳光雨露,然后让不同的花卉自由绽放。当政府尊重原有社区肌理和商业生态,只做必要的引导和提升时,夜市反而能展现出独特的个性与活力。
政策层面的“限”与“放”需要精准配合。西安“大唐不夜城”根据人流量采取停票限流、调整景区街区演出表演时间等措施,展现了对夜市活力的精心呵护。在“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政策取向中,既守住城市管理的底线,又释放商业创新的无限可能。比如,可以通过“负面清单”管理,明确禁止污染严重、噪声过大等业态。同时,鼓励文创、手作、特色小吃等多元业态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夜市文化。聪明的政策不是一刀切的禁止或允许,而是在动态评估的基础上,让市场反馈来指导政策调整,使夜市始终保持在“有序但不死板,活跃但不混乱”的理想状态。
治理层面的“管”与“护”需要体现温度。当市场将摊贩们组织起来对卫生、秩序等进行自我管理时,政府部门应当扮演支持者而非控制者的角色,主动提供相关技术指导、完善基础配套、协调周边资源等服务。上海奉贤区上线该市首个“沿街商铺外摆线上申报”系统试点,在“随申码”城市服务管理数字场景的基础上,开发了外摆申请的应用场景,审核遵循安全、不影响通行、不扰民的原则,通过智能化手段的应用,让“外摆”变得更规范、更便民。当摊贩感受到管理不是刁难而是帮助时,配合度自然会提高,越管越活的正向循环便自然形成。
一座城市的魅力,不仅在于高楼大厦的光鲜亮丽,更在于街头巷尾的生活气息。当管理者以“引导”而非“控制”的心态对待夜市时,城市的夜晚就会焕发出动人的光彩。
(作者系机关工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