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要闻

将非遗项目通过展陈、市集、文创、研学等方式融入景区“吃住行游购娱”场景

惠山古镇打造“无边界”非遗栖息地

  暑期来临,全新亮相的“锡作苑”手工体验区成为孩子们的“宝藏”目的地,孩子们在非遗匠人的指导下,正用心给手中的惠山泥人涂色;在泥博馆前的广场上,竹制的木架搭建完毕,一场有关非遗的市集即将登场;在惠山古镇,一碗面、一件文创、一场互动都能让人在不经意间与非遗偶遇……

  近日,惠山古镇的“惠麓藏珍 非遗焕新——惠山古镇活态传承探索”项目上榜省级“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优秀案例名单。在这里,无锡乃至全国的非遗项目,通过展陈、市集、文创、研学等方式全方位融入景区的“吃、住、行、游、购、娱”场景。

  在当今旅游市场,游客的追求早已超越了单纯的风景打卡,他们渴望深入探寻目的地的文化底蕴,体验独特的民俗风情。非遗,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民族精神内涵;景区,为非遗的展示和传承提供了广阔平台。非遗与景区的融合,不仅是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有益探索,更是实现旅游市场繁荣的重要途径。

  展陈焕新,激活本土文化生命力

  6月24日,记者来到焕新不久的中国泥人博物馆。当天是工作日,馆内的游客却络绎不绝。刚放暑假的大学生、推着婴儿车的“宝妈”、端着相机的“老法师”……不同年龄、不同类型的游客出于对非遗的喜爱汇聚于此。(下转第2版)

  惠山古镇打造“无边界”非遗栖息地

  (上接第1版)这正是文旅融合背景下,景区通过非遗展示提升文化内涵、丰富旅游产品供给、为游客带来独特文化体验的生动写照。

  令游客们惊喜的是,升级后的泥博馆在展示全国13大泥人流派、近5000件泥塑作品的基础上,特设“锡作苑”非遗展区,集中展示本土非遗精品。惠山泥人、留青竹刻、精微绣、紫砂壶……市民张阿姨几乎把“锡作苑”内的展品拍了个遍:“件件都很精致,让人目不暇接。”

  非遗的生命力在于传承与实践。在“锡作苑”的外围,常设泥人大师工作室,游客可以近距离观摩工艺美术大师的创作过程,让非遗在景区的舞台上动起来、活起来;定制工作室、“锡有好礼”线上展销平台为传承人日常创作、版权保护、作品售卖提供便利。无锡市天下第二泉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娜德介绍,非遗研学的线路正在开发中,届时将开设制作惠山泥人、留青竹刻等非遗体验项目,让传统技艺在游客的亲手制作中焕发新生,使游客从被动的文化接受者转变为文化传承的参与者和体验者。

  造节造势,打造未来文化集散地

  泥博馆正门前的广场上,一排排市集摊位“雏形”已显,一场以“在地文化”为主题的非遗市集今日将在这里开启。“主打本地非遗特色,既会有非遗文创产品的售卖,还会有一些文化体验类的活动,计划持续到今年年底,其间会不定期地邀请非遗传承人来进行技能展示。”吴娜德介绍,景区根据自身的主题特色和游客群体,精心策划适合展示的非遗场景,想通过常态化的市集形式,培育出独特的文化IP,后续主题会向祠堂文化、家风家训文化、园林文化等方向延伸,“让这里成为文化的集散地,培养长期的受众。”

  主动造节造势,让非遗“活起来”“火起来”一向是惠山古镇的“拿手好戏”。以今年端午节为例,省级非遗惠山庙会盛况的重现,为刚刚开街的宝善坊带来了大量的客流,节日期间每晚的非遗展演更是成为“吸睛利器”,拉动游园人数同比增长40%。除了非遗主题活动、国潮灯会、二泉茶会等固定年度节点,景区还会有非遗市集、民俗展演等穿插其间,将大型品牌活动与平日里的“微展览”相结合,保持对游客的吸引力。

  业态焕新,拓展非遗旅游新空间

  在泥博馆一楼的非遗文创售卖区,一家三口正围着印有“阿喜”图样的“苏超系列”T恤讨论着“要不要穿着去看球赛”;宝善坊的国潮店中,年轻的姑娘仔细挑选着“倷泥摩摩”系列盲盒,期待能开出心仪的“时尚版”惠山泥人;无锡老字号王源吉的门店内,工作人员正在为顾客看中的一款铁锅“开锅”,并传授日常养锅技巧……从历史中走来的非遗与现代旅游的需求相结合,开辟出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景区与非遗传承人、相关企业合作,探索非遗商业化的合理路径,开发具有纪念价值、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文创产品,将非遗的文化价值有效地转化为经济价值,反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形成非遗与景区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落地我们古镇的业态,首要条件就是突出本地特色。”景区相关负责人以开张不久的朱炳仁惠山古镇艺术馆为例,它的建筑设计延续江南民居风格,门头采用马头墙造型,而店内产品也会结合本土文化,比如高考前就结合惠山古镇的“状元文化”,推出“一笔定乾坤”的铜艺套装,一亮相就大受追捧。

  在此基础上,对于无锡以外的著名非遗品牌,惠山古镇敞开怀抱。“福建德化的白瓷、杭州的铜雕技艺、常州的非遗面点……只要符合这里文化调性的,我们欢迎加入。兼收并蓄、交流碰撞的非遗保护才能长久。”景区相关负责人说。

  “无论是市集,还是手作体验,非遗正在加速成为人们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不是终点,而是传承和保护的新起点。”在专家看来,非遗进景区的深层价值在于通过活态传承激活文化基因,其本质,是凭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场景性、体验性与价值性”,巧妙地将景区从单一的“地理空间”升级为富有内涵的“文化场景”,进而实现文化传承与旅游经济的双向赋能。

  (韩玲、黄梦羽 文/宗晓东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