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韩玲、张月
7月的锡城书香弥漫。
商业综合体内,品牌书店里人头攒动,咖啡区一座难求;走进景区、街区,也能遇见精致的书房,坐下来翻翻书,歇歇脚,无比惬意;乘坐地铁,转身就有小型图书馆,还能借书、还书……从传统实体书店、城区公共图书馆到各具特色的现代城市书房、图书馆主题分馆,无锡正将“书香”织入城市肌理,构建起独具特色的全民阅读生态圈。在这一过程中,阅读空间被重新定义,阅读方式被人们改写,阅读变得无处不在,城市也变得更加可读。
■走进“钟书房”
无锡是文化昆仑钱锺书的故乡。2023年起,以“钟书”为品牌,无锡实施“1+100+N”优质公共阅读空间建设工程。而今,市级示范点、百余座“钟书房”、N个阅读驿站已遍布无锡城乡,成为无锡人“家门口的精神港湾”。
在崇安寺街道后西溪社区,一座名为“西溪”香通书房的“钟书房”与钱锺书故居仅一街之隔。这座200余平方米的书房藏书3000余册,设有公共阅览区、电子听读区和自习室。随着区域城市更新的提速,书房周边特色店铺林立,书房所在的街区也越来越有人气。“特别喜欢这里的设计,坐在窗边,看着梧桐树,心也静下来了。”小刘和朋友来健康路吃饭,走着走着就走进了这间书房。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书房与楼下咖啡馆共享空间,为读者的阅读时光增添一抹咖啡香。
在太湖之滨的大溪港湿地公园里,“钟书房”则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风貌。走进书房,墙上有鸟类、昆虫、植物等标本,书架上也摆放着自然主题书籍。公园内盘旋的各类鸟儿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也催生了这个自然主题书房的诞生。“我们和江南大学等机构合作,邀请自然领域的‘大咖’在书房里义务开课。”新安街道文化站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充分利用书房所在地的资源,让孩子们走出书房,在专家的带领下,到湿地公园里寻找虫子和鸟儿的踪迹,将书本知识与自然世界真正“链接”起来。
百余座“钟书房”地方特色鲜明,运营方式多元。各级各类“钟书房”还积极创新开展结对共建活动,努力打造“一地一特色、一家一主题”的“钟书阅读”品牌。通过举办阅读推广、公益讲座、展览展演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主题阅读活动,无锡形成了以“钟书房”为载体的城市阅读生活新格局。
■拓展服务网络
6月14日是第22个世界献血者日,在崇安寺二期下沉式广场阿福主题献血屋内,由无锡市图书馆携手无锡市中心血站合作建设的阅行健康分馆正式开馆。作为全市首家以“热血公益+书香”模式打造的主题分馆,阅行健康分馆纳入全市城区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首期配备图书近3000册,内容涵盖卫生健康、社会人文、文学艺术、科普知识、少儿图书等类别。“有些志愿者献血时会紧张,走进来看到这么多书还有文创,心情就放松了。”血站工作人员表示,这种阅读体验令不少献血志愿者感到舒心。
近年来,无锡市图书馆在做好做优阵地服务的同时,不断完善城区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持续拓展服务网络,创新“主题+书香”模式,因地制宜建设特色分馆,打造多元化的新型阅读空间。如今,30多家特色分馆散布在锡城各个角落,为市民提供便捷多元的阅读服务。不同分馆各具特色:东林书院分馆将古代先贤聚众讲学之处变为现代书房;万欣社区分馆打造邻里书房和党建文化客厅;地铁分馆让市民在出行中也能享受阅读乐趣;市少年宫分馆则专注于少儿阅读与亲子活动。
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共享”为理念,无锡市图书馆在跨界融合、合作共享方面积极探索实践,整合优势社会资源,突出分馆主题选择,强调地域特色和行业特点,将分馆办进公园、社区、景区、医院、地铁站、学校等,激发“主题+书香”的无限可能,让阅读场景无处不在,更让市民就近享受“书式”生活。
这些阅读空间不但越来越精致,功能也更加完善,融入了地方文化、社群生活、文创展示、咖啡轻食等多元模态,丰富着阅读形态、体验方式和空间场景,从不同角度满足市民阅读、交流、创造与分享的需要。“我们还通过线下自助借还、网上借阅、图书投递、移动图书馆等特色服务,为市民提供高效便捷、人性化的阅读保障,持续打造‘品质化、景点化、亲民化’的阅读空间。”无锡市图书馆相关负责人表示。
■阅读城市地标
在无锡,一些城市地标也成为阅读空间。它们不仅仅是阅读的场所、交流的场域,更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人与城市的桥梁。正如“我家与钟书房的故事”征文活动中,孩子们在文字中发出的感叹:“每当我走进钟书房,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
崇安寺景区二泉广场上的老钟楼,作为无锡“钟书房”市级示范点,承载着特殊的城市记忆。这座筹建于1912年的无锡县图书馆是城市地标,也是无锡文脉昌盛的象征。活化利用后,老钟楼一楼成为展陈空间,常设“无锡城市建设主题文化展”;二楼则是“钟书房”,设有“无锡文脉”展示区,集中陈列地方史志、无锡文化读本和本土作家作品。
在鹅湖镇甘露社区,月溪书院由宋代悟真道院活化而来,成为无锡市“百宅百院”活化利用的典范。书院修旧如旧,院落风韵古朴。修缮后的月溪书院重启了拥有80多年历史的甘露书场,开设悟真阁·城市书房,让传统文化与现代阅读空间完美融合。
伯渎河文化中心沿无锡最古老的运河伯渎河而建,由北楼文化馆、南楼图书馆和包含国家地理展厅、小剧场的西楼组成。近日,文化中心开馆,尽管天气炎热,仍然吸引了众多市民专程前来打卡。无锡地方志专家郁有满受邀来此与读者分享无锡的桥梁文化。他直言图书馆建得很漂亮,这个文化中心堪称无锡的文化新地标。“后续运营,我们将深度融入传播地方文化的主题。”图书馆相关负责人介绍,图书馆采购了吴文化、运河文化相关文献,并设立专题展陈,让市民系统了解家乡文脉。
夕阳西下,市中心的钟楼图书馆内,一场非遗手作活动吸引了十余组亲子家庭前来体验;此时,伯渎河文化中心图书馆的预约自习位也已坐满,而国家地理展厅前的队伍仍蜿蜒如河。这一幕幕场景印证着:当城市地标变身为阅读空间,抑或是阅读空间成为城市新地标,城市便获得了不竭的精神滋养。
■打造书香城市
当前,无锡依托全市“钟书房”、各级图书馆、各类阅读空间等多元阅读阵地,不断探索全民阅读推广的新形式、新载体,让阅读成为市民触手可及的生活方式:
梁溪区未成年人保护中心“钟书房”,围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主题开展活动,成为文明培育的特色阵地;惠山区“葑溪书院”“钟书房”延续晚晴书院遗脉,创新打造集理论宣讲、全民阅读、暑期托管等综合性文化空间;渤公岛“钟书房”将景区巧妙转化为“可阅读的文化景观”,打造“乐读慢岛”;无锡市图书馆有效发挥行业融合优势,立足分馆阵地,定期举办阅读分享、文化沙龙等活动,以点带面,将形式多样的阅读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营造城市书香氛围;新吴区鸿山街道打造“阅美鸿山”阅读品牌,将各类阅读活动送进乡村、校园、景区和居民小区,多元化推广全民阅读。
无锡是大运河沿线重要节点城市。大运河无锡段凝聚了悠久的历史,交织着水乡古朴醇厚的民风民俗,留下了江南古运河最秀丽、最为独特的景观。最近,无锡市图书馆入选“沿着运河读中国”(江苏段)阅读推广活动优秀案例推介。“近年来,我们积极探索‘运河+书香’的阅读推广新形态,精心策划推出主题阅游、名家讲座、文化沙龙等系列活动,进一步擦亮‘运河绝版地、江南水弄堂’这张无锡名片,吸引了百万余人次在线观看。”无锡市图书馆相关负责人介绍。
当阅读空间成为城市的基础设施,当阅读活动成为市民的生活方式,当书香与建筑、街巷、自然融为一体,市民与城市开始共同生长,无锡这本大书也自动续写起新的篇章。“我们鼓励‘阅读+’,不断完善阅读阵地的服务功能,全面提升市民的阅读体验,让阅读空间成为综合性的文化场所,让阅读活动可以更加多姿多彩。”无锡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