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要闻

为做大低空经济提供更多“硬支撑”

  □周邾语嫣

  无人机在空中穿行送外卖,直升机载着游客俯瞰江南美景,低空科技赋能城市智慧管理……随着“低空+”运用与文旅、农业、物流、管理等领域深度融合,低空应用场景加速拓展,城市天空日益“活跃”。低空经济是技术含量高、产业链条长的一种新型综合性经济形态,对专业人才培育、产业链协同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新形势和新机遇,只有不断“强筋骨、注血脉”,持续做强人才链和产业链,才能为推动无锡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核心“硬支撑”。

  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低空经济正加速起飞,成为拉动经济增长、提升城市发展能级的重要引擎。有专家预计,今年中国低空经济产业规模将达1万亿元左右。近年来,我市积极布局低空场景应用,先后印发《无锡市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无锡市低空经济发展促进条例》,助力低空高精尖设备落地应用。低空经济市场需求持续扩大、政策环境持续优化,但商业应用距离成熟化、上规模还有一段距离。实现市场化常态化的大规模低空应用,尤其需要夯实关键核心技术支撑能力,通过补齐人才缺口和产业链短板,跑赢低空经济这条万亿级新赛道。

  人才是推动技术突破、驱动创新的核心“血脉”。当前,低空应用场景增多,与多领域交叉融合,催生出许多新兴职业,且大多岗位存在专业壁垒,低空应用在高端人才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缺口。(下转第3版)

  为做大低空经济提供更多“硬支撑”

  (上接第1版)目前,一些无人机试飞运行基地、航空公司及有关部门正加快培育低空人才。5月中旬,低空经济高层次人才培训班在无锡硕放机场佰翔花园酒店举行,围绕空域管理、低空飞行服务和安全、低空基建等热点开展学习课程。事实上,培养低空人才不仅是培育优秀“飞手”,更要培养懂飞行、知理论、会研发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无锡多所院校已开设了低空经济相关专业,并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扩充低空领域人才储备,要以院校、企业为支撑推进产教融合,扩大人才优惠政策覆盖面,吸引更多具有创造性精神、创新性能力的人才进入低空经济领域,发挥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效能。

  产业链的成熟影响着低空领域科技成果高水平落地转化。企业是产业链的硬核“关节”,搭好低空经济产业链的“底层骨架”,需以企业为主、鼓励创新,聚力强链补链,培育低空经济发展新动能。低空经济涉及面广,从研发体系、关键原材料的上游环节到无人机、航空器等的生产制造,再到“低空经济+”产业融合的下游环节,环环相扣,具有产业整合性。让产业链“骨架”更立体更坚韧,要聚焦攻克环节中动力系统、高能量密度电池等关键核心技术。无锡要弘扬“四千四万”精神,鼓励独角兽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知识密集型高成长性企业发挥创新主体作用,促进与物流、农业、旅游等不同行业进行合作,打通产学研用通道,让低空经济更好地“飞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