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韩依纯
竞争激烈的储能赛道上跑出了一匹估值60亿的“准独角兽”——果下科技。靠着给储能设备装上“大脑”,这家成立仅6年的无锡企业年收入冲上10亿元,并于近日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冲刺IPO。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一家名副其实的“江大系”企业:果下科技创始人冯立正毕业于江南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总经理张晰和执行总裁刘子叶毕业于江大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企业发展初期的天使轮投资人亦是江南大学校友陈俊德。
如果将视线拉长,崛起为国内婴童护肤行业知名品牌的戴可思、2016年就已完成上市的PLC国产品牌龙头信捷电气、车规级“工控+工艺”智造开创者长广溪智能制造等无锡“明星企业”,都与江南大学关系匪浅。
从江大走出的“创业军团”,已悄然站上新时代的产业舞台。
非标化的“江大系”,跑出耐力与速度
当人们就某个高校谈论“某某系”,往往谈的是该高校技术成果在产业赛道上的转化率、在资本市场上的“看好度”。但以果下科技为代表的“江大系”企业并不是常规意义上科技成果的直接转化。
2012年,冯立正毕业后在无锡本地参加工作,2016年出于个人规划,他前往深圳就职于一家新能源锂电池公司。也正是在这期间,冯立正与彼时在校期间的“学长”张晰、刘子叶重逢,三人于2019年一起创办果下科技。
而在江南大学60周年校庆之际,成立不久的果下科技才算真正迎来“转折点”——这个创业团队与同去参加校庆活动的校友陈俊德“看对了眼”。院校“搭台”,出于对校友的信任和对企业前景的看好,陈俊德“拍板”为企业首轮注资500万元。
故事还没有结束。
随着中国新能源发电占比的提升和整个新能源产业的升级,2022年,果下科技聚焦人工智能新技术,进一步扩大数字化储能业务。无锡制造基础扎实,物联网等产业拔节生长,冯立正动了将总部迁回无锡的心思。
怎么选址?无锡给出了园区土地和企业招引的政策。人才怎么办?恰逢江南大学校友创新创业大赛举行,果下科技借参与赛事之机一举打开了在校友圈的知名度,为后期人才招聘奠定了基础。
2022—2024年,果下科技的收入从1.42亿元增至10.26亿元,营收数据画出陡峭的向上曲线,江大毕业生在管理层的占比一度达到80%。自此,这家血统纯正的“江大系”企业步步攀高,走向资本重注、灯光汇聚的舞台中心。
回顾创业历程,冯立正表示,在校就读期间对生产制造和产业化应用的理解锻塑了工科思维和产业化逻辑,让他们得以敏锐抓取到智能制造的风口。
资源汇聚的“舞台”上,学科能力加速变现
显然,果下科技打出的这一“曲线球”并不能以“学科成果就地转化”一言概之。在学科到产业的“接力赛”中跑出耐力与速度的背后,是江南大学和城市联手答的一道“政产学研金”要素融合的推导题。
除了果下科技,不少从江大走出的校友企业都是在资源的“回溯”中完成从研发到市场的闭环。
无锡戴可思生物科技的创始人张晓军毕业于江大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其间主攻日用化妆品的研发与设计。(下转第2版)
“江大系”创业军团,站上城市产业舞台
(上接第1版)2014年企业成立后,戴可思“回过头”与江南大学化妆品研究中心开展了长达几年的技术合作。去年“双11”期间,天猫婴童洗护销售榜单上,戴可思一举夺下“销冠”,活动期间全渠道销售额达1.63亿元。
这并不是随机事件,“学科能力”构成一切故事的原点。事实上,江南大学日化学科的根系已经深深扎入全国美妆产业的核心领域。“中国化妆品原料集散地在中国广州,这里超60%是江南大学校友在从事这项事业。”业内人士透露,当学科种子在产业土壤上“冒尖”,就意味着这件事已经深入推进了许多年。
“江南大学目前已建立国家药监局重点实验室、工信部化妆品原料创新成果产业化平台、江苏省化妆品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和省部级平台。”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校长陈卫介绍,江大有11个学科ESI排名全球前1%,食品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连续入选“双一流”。
过硬的学科基础之上,江南大学科研力量深入光明、蒙牛、伊利等头部乳品企业,茅台、五粮液、洋河等著名酿酒企业,上能电气、无锡一棉等制造龙头,形成了强大的校友“网络”。125个校友分会如毛细血管般深入产业核心,带动资源流通。
这其中,不光有科创资源,亦有初创企业亟需的金融资本。2022年,滨湖区鼎祺科创母基金、无锡创新创业天使母基金联合江南大学两家校友企业——洽洽食品股份、中肃投资控股共同设立了一只天使基金——江南大学成果转化基金,基金总规模1.25亿元,已挖掘项目近200个。
依托校友网络,江南大学为初创企业打造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舞台”。江南大学校友创新创业大赛连续五年举办,“平均每年新贡献30个创新型企业。”江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总经理李博表示,这些企业100%落地无锡,已经有125个公司完成注册,注册资金达到7.9亿元,“这些从大赛中‘厮杀’出来的翘楚,都将成为无锡产业攀高的后备力量。”
挂钩“465”现代产业集群,市校共舞“大开大合”
难能可贵的是,江大在学科能力产业转化模式上的探索始终保持着“大开大合”的风格。
2024年,江南大学成功获评江苏省首批概念验证中心(生命健康领域),并与滨湖区共建食品中试创新基地,江大科技园为概念验证中心提供产品场景、商业前景验证及中试服务,推动早期科技项目的遴选及转化。在此平台之上,无锡市市场监管局为江大校友企业威尔森发放了全省首张研发、生产“一址两用”的“食品生产许可证”。这意味着,原本只能进行食品研发的实验室可以直接从事食品生产。
李博认为,这为发挥首批江苏省首批概念验证中心(生命健康领域)平台作用,推动园区科技型企业孵化、园区食品科技企业“研发+生产”一体化新模式装上加速器。去年,威尔森营收超4.6亿元。
模式创新上的“张力”从校园延展至城市层级。
5月25日,省科技厅、省教育厅联合发布开展“双高协同”试点申报的通知,启动“双高协同”这个创新打法。无锡早有筹备。
江南大学与无锡高新区携手共建的美丽健康产业园内,“上下楼即上下游”的场景令人耳目一新,二楼是江南大学“江南美湾”研究院的实验室,研发人员正在攻关微生态护肤技术;三楼是戴可思的5个直播间,日均带货超千单。目前,超20家企业、项目在这里集聚成链,产业园预计三年内达300亿元规模。
所谓“江大系”,其本质是解答学科能力如何变现为产业增速的问题。“当企业难题变成毕业论文的选题,这种深度融合才会催生出真正的创新力量。”江南大学市校共建办公室主任奚晓岚指出,这背后突出的是“市校共建”的逻辑。
带着“课题”进企业。江南大学推进省级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推出两市(县)六区硕博士卓工班、电子信息类卓工班与定向委培博士卓工班,工程类硕博点对无锡重点产业实现全覆盖,硕博士创新成果与产业需求高效对接。2024年,学校推进科技成果在锡转化落地的横向合同数达922项,合同金额2.12亿元。
就在上个月,江南大学与果下科技签署“市校共建・产教融合”战略合作协议。“不光江大学生可进入企业实习,企业高管也可进入江大再深造。”冯立正介绍,比如,针对传统硬件设备在向人工智能设备升级的过程中,需要针对物联网单元及模块进行定向开发,这些项目将通过校企联合进行攻克。
据统计,依托江大科技园,江南大学培育企业1300余家,在孵企业178家,其中73%与无锡“465”现代产业集群相关,校友在无锡创办或者担任公司主要负责人的企业达84家,上市公司有15家,总市值超12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