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里竟然有小吃街,并在多个区域引入品牌咖啡馆、便利店等商业服务配套,边上就是在建的公园和商业街,走进宜兴市人民医院,感受到不一样的一站式“医疗+生活”新生态。更打动人心的是,由政府投资27亿元、于2023年8月搬迁新址的这家医疗综合体,突破传统医院的布局、功能短板,采用先进的“医疗街”便民就诊模式,以“疗愈之园”的姿态,成为当地公共服务新地标。
一条环形主街,从负一层延伸至四层,巧妙串联起各门诊单元、医技平台及功能区域。这条“医疗街”高效引导患者完成挂号、就诊、检查、出入院等全流程。在“街”两旁融入了丰富的生活元素:负一层的小吃街100多米长,汇聚多家快餐、面馆等,就诊大厅、输液室门前等区域也布局了便利店、快餐店、面包坊、饮料铺等商业配套,营造出温馨、便利的氛围。“我们希望病人就诊时不再感觉医院冷冰冰的,而是有一种被关怀的温馨感。”宜兴市人民医院副院长郭俊平说。
环境关怀不止于院内。医院紧邻龙背山森林公园,建筑本身汲取江南园林灵感,立面采用地方特色“陶板”设计,院内设有大片绿地休闲空间。东侧的下湾遗址公园项目正在建设中,预计年底完工,该公园与医院交错分布,结合医院入口形成开放式的小型遗址景观公园,成为附近居民和就医群众的休憩场所。西北侧,总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的商业综合配套项目建设也接近尾声,未来将打造活力、趣味、创意的全时段活力空间。宜兴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医疗、商业、社区有机连接,创新实践“医院中的城市”理念,构建起一站式“医疗+生活”服务模式。
流程烦琐、停车难、候诊时间长是许多传统医院的痛点。宜兴市人民医院通过人性化空间设计和智慧化流程优化,有效破解了这些难题。“‘医疗街’通过空中连廊设计,极大地缩短了患者在不同治疗单元间的距离,显著提升就诊效率与体验。”郭俊平说。缩短的不仅是物理距离,通过信息化流程的改造和重塑,推进互联网医院,优化微信小程序功能,嵌入智能导诊、诊前病史采集及导入功能,全程智慧分时预约,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如针对非首日输液患者推出“预约输液”服务,有效分流高峰时段人流量,将高峰等候时间从2小时大幅缩减至约30分钟,平时更缩短至10分钟左右。
在宜兴市人民医院,很少看到门前就诊停车排长队的现象。这一方面源于新院区高标准配置了1600个停车位,(下转第3版)
这家便民的“综合体”,很疗愈
(上接第1版)另一方面院方通过高峰时段开放职工停车区域等办法,动态增加300多个车位。不仅如此,正在建设的配套立体停车楼还将进一步缓解停车压力。此外,联合交通部门开通512路、819路“健康公交专线”连接老院区、汽车站与新院区,并调整10多条公交线路增设医院站点,极大方便患者抵达。
为更好地服务周边居民,宜兴市人民医院推出“互联网+”护理服务,以医院为中心辐射周边5公里范围,依托医院强大的护理专科优势,突破传统服务边界,实现“居民点单,护士上门”,提升延续性护理能力。同时,医院积极服务周边环科园的18个社区及辖区企业,定期组织医护人员上门开展健康科普、义诊等活动,并邀请附近老年群体体验就诊流程,进一步提升医疗综合体的服务效能。
医疗综合体也有着科研的功能。为弥补县级医院科研能力不足,宜兴市人民医院深化与上海、南京等长三角知名医院的合作,目前已引进专家团队22个,建立1915名外院专家库,启动的长三角远程会诊中心经常性开展疑难病例会诊,让市民在家门口即可享受顶尖医疗服务。
承担着宜兴一半的门急诊量、住院量以及近80%急危重症患者收治任务的这家医疗综合体,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今年1-5月,患者投诉量同比下降8.56%,而表扬案例增加明显。(胡志杰、何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