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前的那声胜利号角,穿越历史的烽烟依然震撼人心。在中华民族最危难的时刻,无数革命先辈以血肉之躯筑起新的长城,用顽强意志迎接胜利曙光。他们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面对酷刑坚贞不屈;他们在隐蔽战线默默奉献,以星火之力汇聚抗日洪流。他们的故事,是勇气与智慧的传奇,是奉献与牺牲的赞歌,共同交织成了一首磅礴的生命交响。
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本报联合无锡市档案史志馆开设“80年·回响”专栏,聚焦血洒无锡大地的革命英雄、用生命捍卫家国的无锡儿女,讲述硝烟背后的赤诚初心,从中汲取奋进的力量,续写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时代华章。
江阴定山南麓,郁郁葱葱的山腰上,矗立着一座花岗岩纪念碑,正面刻有开国上将叶飞题写的碑铭“吴焜烈士埋葬处纪念碑”。昨天是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88周年纪念日,江阴的少先队员自发来到这里,悼念这位血洒江阴大地的革命英烈。吴焜是谁?“他是民政部公布的首批300名抗日英烈之一。”在无锡市档案史志馆,党史专家找出了吴焜的档案资料。关于吴焜,人们常用“猛将”“虎将”来形容。
吴焜,1910年5月出生于四川省万县一个雇农家庭。少年时做过船工和放牛郎。在军阀杨森部队做号兵时,吴焜接触到进步思想,后来他毅然投奔川东游击队。经过一次次的战斗考验,1930年吴焜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一路被提任为连、营干部。1935年3月,吴焜随红四方面军开始长征,任十七师五○团团长,历尽艰险,屡建功勋。
1939年3月,叶飞、吴焜率六团进入茅山地区。5月1日,六团奉令以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番号东进,吴焜化名吴克刚,任副总指挥兼二路司令。吴焜率领先导部队,赤足行军,野地宿营,一日两餐,转战东路。每到一地,吴焜不顾精疲力竭,饥肠辘辘,第一件事就是带连营干部、参谋人员,到警戒线一面实地察看地形,一面酝酿作战计划。战斗前,他总是周密思索,反复盘算,把战斗中一切可能发生的事作充分估计,拟出对策,以防万一。
5月底,吴焜率部回师梅村,宿营在黄土塘一带村庄,与下乡“扫荡”的日军遭遇。吴焜临危不乱,沉着指挥,率领江抗主力与日军在况山桥激战3小时,击毙日军30多人。党史专家告诉记者,黄土塘战斗是江抗东进途中与日军交战的第一仗,首战告捷,极大地鼓舞了苏南人民的抗战信心。6月下旬至8月,江抗主力挺进苏州、上海地区,经过夜袭浒墅关火车站、夜袭虹桥飞机场等战斗,有力地打击了日伪军,威震淞沪地区。人们称吴焜为“吴老虎”。在苏州,大学生村官艺术团将“吴老虎”和江抗的故事搬上了舞台,音乐舞台剧《夜袭浒墅关》带领观众穿过历史风雨,传承革命精神。
1939年9月初,当江抗由常熟西移,抵达澄锡虞三县交界处顾山南麓时,预先占领山头的忠救军向江抗发起攻击。江抗总指挥部向江阴境内转移,途经江阴马镇乡湖塘里一带时,突遭顽军侧击,吴焜头部中弹,壮烈牺牲,年仅29岁。当晚,吴焜的遗体被抬至周庄倪家巷,战友们含泪将他安葬在定山脚下。1949年后,吴焜烈士墓由江阴迁至南京市雨花台烈士陵园。1985年,江阴市人民政府在定山南麓修建了“吴焜烈士埋葬处纪念碑”。2003年,吴焜烈士墓重建,当地村民每年都会自发前来祭扫。(张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