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烈日炎炎,宜兴港码头热火朝天。满载着一箱箱货物的船只从宜兴出发,运往各地。“淡季不淡,旺季很火。”宜兴国际港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俊用这样八个字总结了今年的半年度战报。
据数据统计,今年1至6月,宜兴港完成运行箱量42887标箱,同比增长92.59%;超越2023年全年总箱量纪录。其中,内贸进出口箱量同比增长66.84%,而外贸进出口箱量更是呈现“爆发式”增长,同比飙升412.04%。这组数据背后,是宜兴港立足新发展格局,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局,以创新驱动实现华丽转身的生动实践。
瞄准多港联动,宜兴港主动“走出去”,充分发挥长三角区域中心的地理位置优势,打造长三角内河航运“强枢纽”。“通过多港联动,我们要把国际大港搬到企业‘家门口’,激活内河港口的发展潜能。”宜兴国际港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裴庄青介绍。如今,宜兴港与江阴、溧阳、太仓、湖州等港口紧密协作,织就一张高效便捷的运输网络。今年以来,17条自营驳船完成总箱量同比增长155%,航次达136个,同比增长22.5%,其中宜兴至江阴航线更是实现跨越式发展,航次同比增长123.3%,从最初的每周两至三班提升至每日发班。依托上港集团的资源优势,宜兴港在稳固上海航线的基础上,全新开辟上港湖州线,进一步满足外贸企业的多样化需求。随着通江达海运输网络的日益完善,宜兴港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金坛、湖州等周边城市的企业纷纷选择这里作为物流“中转站”,小港口正释放出大能量。
敲开企业门,服务送上门。宜兴港开展“敲门行动”已有两年。今年以来,宜兴港已举办了超20场集中宣讲会,提供从订单起档到订舱实务、从衔接报港到代理报关等一系列物流集疏运指导服务。“已经有不少企业主动为我们‘打call’。”宜兴国际港务集团有限公司业务经理芦顺强感触颇深。定制化服务下,宜兴港已在企业圈小有名气,不仅与灵谷化肥、国信协联等大企业加深了合作,还成功引入了雅克科技、宜能陶瓷等新客户,新增箱量约5000标箱,为企业降低物流成本约500万元。如今,宜兴港的“朋友圈”不断扩容,合作船公司从最初的2家发展到如今全球主流船公司“全覆盖”,地中海航运、马士基航运、达飞海运等国际巨头纷纷携手,中外运、安通等企业也争相签订合作协议,将宜兴港打造成区域物流枢纽。
港口活力指数的不断增强,开拓着内河运输发展新思路。去年投用的港口二期项目已呈现运力饱和的良好态势,三期项目也已紧锣密鼓启动前期筹备工作。“三期项目将推动宜兴港从传统物流港向现代化物贸港转型,实现港产融合发展的新跨越。”陈俊介绍。乘着芜申运河航道整治的东风,三期项目将打造宜兴首个2000吨级泊位,同时紧密围绕地方环保、新能源等产业,计划建设大型配件装配中心、仓储中心、交易中心等,培育冷链物流、现代供应链等新业态,推动港口经济与地方产业深度融合,实现做大做强。(蒋梦蝶)